梅新育:匯率政策不能摧毀本國產業基礎
2010-03-20 02:01:12
梅新育(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在美國議員對中國匯率政策的咆哮聲中,有傳言稱繼商務部、工信部2月下旬對勞動密集型行業進行人民幣匯率壓力測試之后,財政部可能將于3月下旬派員赴廣東、浙江、江蘇三省及上海市進行范圍更廣的人民幣匯率壓力測試。
在為當前和未來的決策提供參考資料方面,壓力測試是必要的,但壓力測試歸根結底只是一件工具,更重要的是決策的指導思想。我們的匯率決策指導思想,不應當以最大限度地犧牲國民利益來化解美國政客的壓力,不應當是借此抑制順差,不應當是借此擴大我們賬面上的國內市場規模,而應當是基于我們的根本利益。
我們的根本利益是什么?是實體經濟部門,是制造業。因為只有在現代制造業基礎上才能構建起現代服務業,因為只有制造業才能為國民提供足夠多的就業機會,并讓經濟增長的利益得到盡可能廣泛地分布,而不是集中在小小的精英群體身上。而我們的制造業又面臨繼續“趕超”與兼顧防止“被趕超”雙重任務,即防止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迅速流失,讓這些制造環節在中國國內保持足夠長的時間,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為無法轉換行業的中國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讓這些產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下盡可能持久地為中國提供經濟利益;同時與韓國、日本、德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達國家競爭先進制造業,為中國外貿、整個國家經濟開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而大幅度的匯率調整,將在兩個方面重創我們。
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由于利潤微薄而難以承受人民幣升值壓力,這一點眾所周知。
但是,按風險金額排行,由于建設和生產周期較長,電站、輪船、鐵路、通訊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企業的匯率風險敞口最為突出。某些企業2007年和2008年匯兌損失相當于其利潤的30%~40%,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估算,目前上述行業企業在手合同約1500億美元,如人民幣對美元升值3%,整個行業將減收300億元。
盡管某些分析者期望人民幣升值能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提升的契機,但在當前情況下,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在人民幣升值中預期損失最大,所以貿然行事的人民幣匯率變動將事與愿違,不是促進、而是損害中國提升產業結構的努力。
2009年中國造船業拿到了全世界44.4%的新增訂單,躍居世界首位,在中韓兩國造船業的角逐中,堪稱里程碑式的成就。但是,韓國企業為扭轉頹勢而實施降價攬單策略,從2009年10月至今年1月,韓國造船業新簽訂單連續4個月遠遠超過中國同行,今年1月韓國造船業竟然占有全球訂單 (189萬載重噸)的64%,中國僅占6%。在這場白熱化的淘汰賽中,中韓造船企業正處于拼承受能力的緊要關頭,人民幣匯率倘若升值,中國企業將很有可能面臨潰散。即使我們不能給予中國造船企業適當形式的支持幫助其渡過難關,至少不應幫助韓國造船業淘汰中國競爭對手。
不僅如此,與一般認為人民幣升值將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想象不同,由于對外投資者資產負債的貨幣錯配,人民幣匯率急劇升值還將導致我國對外投資企業的海外資產存量面臨縮水風險,企業負債又將成倍放大這一風險。筆者曾根據2005年度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等數據做過估算,在一定前提下,海外投資東道國貨幣對人民幣貶值1%,中國投資者所有者權益損失46.2億元。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已經成倍增長,人民幣升值的潛在損失也在加倍放大。
既然這樣,我們能因為那些連外國人名地名都說不清楚的美國議員們大喊大叫就遵命行事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