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IPO將出新規 “自打”新股還是借道銀行?

          2009-06-09 03:15:28

          每經記者  陳珂  發自上海

                  日前,《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  (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工作結束,IPO指導意見即將正式發布。根據《征求意見稿》,未來將限制大資金申購新股,這意味著中小投資者直接申購的成功率將大為提高。面對IPO的重啟,投資者“打新”是該自己單獨行動,還是該繼續依靠理財產品?

          “打新”產品難保高收益

                  2007年的股市牛市,一度創造了新股不敗的“神話”,也奠定了銀行新股申購(打新)理財產品的強勢地位。當時,同類產品憑借“無風險套利”機制,收益率幾乎都在10%以上。但隨著股市進入調整、IPO暫緩,“打新”產品一度隱退市場。

                  近期,隨著股市強勢復蘇,一些有新股申購概念的理財產品已  “蠢蠢欲動”。目前,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等都有同類產品,產品根據設計不同,有一定比例的資金可以參與新股申購。不過新股申購規定可能出現的變化,或將阻礙“打新”產品續寫輝煌。

                  根據《征求意見稿》,機構投資者在申購新股時,只能在網上和網下兩個渠道中選其一,同時網上單個賬戶將設申購上限,原則上不超過網上發行股數的千分之一。機構資金的申購規模被限制,意味著中小投資者的中簽率將大大提高。

                  另外,以往的“打新”產品通常傾向于收益更高的網下配售  (提高中簽比例),但由于網下申購有鎖定期,在目前單邊牛市尚未成形之時,當前銀行資金若進入網下申購,將面臨較高的風險。

          價格市場化或致本金虧損

                  正是由于IPO“新規”削弱了機構投資者中簽的規模優勢,銀行“打新”產品的盈利空間面臨大幅壓縮的危險。這也是近期市場上新股申購概念產品不單一“打新”,而采取結構化設計的原因。

                  不過,盡管“新規”理論上可以提高中小投資者的中簽率,但投資者若放棄  “打新”產品進行自行申購,同樣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根據  《征求意見稿》的思路,IPO將  “形成進一步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2007年左右,IPO市場的發行市盈率基本在20倍以上,但目前隨著參與主體增多,發行價將趨向于市場化定價,打新股將與二級市場基本接軌。

                  另外,在牛市格局尚不明朗時,“新股不敗”的思路也需要打破。統計顯示,在成熟市場,新股跌破發行價的比例達20%,今年全球最大的IPO忠旺在港上市當天也跌破了發行價。業內人士分析,在新股定價市場化后,不排除上市首日出現更多“破發”的情況,投資者可能面臨本金損失的風險。

                  綜合來看,目前銀行現有的參與新股申購的結構化產品,除“打新”外,還會將資金投向二級市場及固定收益類工具,這意味著即便申購某新股遭遇失敗,投資者仍有望獲得正收益。

          專家觀點

          投資不可忽略機構優勢

                  對于“打新”理財,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增武博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從IPO‘新規’來看,新股申購中簽率的確在向中小投資者傾斜,而銀行  “打新”理財品由于申購渠道被限制,收益率很可能會出現下降。不過對于投資者而言,理財的意義在于提高資金的綜合效益,并非以打中一只新股為標準。”

                  在王增武看來,IPO重啟后,中小投資者只能決策什么時間去申購哪只新股,但在申購的資金鎖定期以及沒有新股上市的時期,資金就可能閑置;而銀行理財產品可以通過機構組合管理的能力,投資債券、貨幣市場等,提高無新股發行期內資金的使用效率。

                  “也許一次新股申購,投資者自行‘打新’的收益率會高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所得的收益。”王增武表示,“但就一個期限內綜合而言,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率仍可能高于個人直接投資。”

                  王增武建議,面對IPO即將重啟,投資者如何從中獲利,需要從自身風險承受度、資金充沛程度等多方面考慮。如果投資者對后市看好,從提高中簽率角度出發,可以選擇自己“打新”,這樣成功率較高,但面臨破發風險;如果投資者希望借道理財產品穩健理財,可選擇一些平時投資債券或做融資信托、閑時“打新”的產品,更易做到安全與收益并舉。  每經記者  陳珂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 | 久久精品久国产 | 亚洲欧美步兵在线观看 | 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一页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站 | 日韩中文字幕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