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25 23:56:56
每經編輯|金冥羽
當地時間11月25日,美國三大股指開盤漲跌不一,截至發稿,道瓊斯指數漲0.43%,納斯達克指數跌0.54%,標普500跌0.1%。
大型科技股漲多跌少,分化明顯。截至發稿,谷歌漲2.54%,臉書漲2.24%,蘋果漲1.15%,亞馬遜漲0.46%,微軟跌1.11%,特斯拉跌1.7%,英偉達暴跌超6%。
費城半導體指數大跌2.51%,其中超威半導體跌8.57%,ARM跌5.09%。
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跌幅擴大至6.32%,一度跌超7%,創9月17日以來新低,總市值跌至4.15萬億美元,較歷史最高點跌去1萬億美元,10月29日,英偉達股價一度觸及212美元/股的最高點,當時總市值高達5.15萬億美元。英偉達總市值較歷史最高點損失1萬億美元。
近日,關于人工智能“泡沫論”的激辯愈演愈烈。就在英偉達上周發布強勁財報后,華爾街著名“大空頭”邁克爾·伯里(Michael Burry)在社交平臺上連發多篇帖文,質疑英偉達芯片的使用壽命、股票稀釋以及AI公司間的“循環融資”。此后,英偉達向華爾街分析師們發布了一份詳盡的備忘錄,對他的“指控”予以反駁。本周一,伯里再度發文,稱仍然堅持己見,并將在稍后公布更多想法。
據新華社,在這篇題為《泡沫的關鍵標志:供給側的貪婪》的文章中,伯里將當前美國人工智能(AI)熱潮稱為“一場壯麗的荒唐之舉”,并點名英偉達是他預期美國AI行業泡沫破裂的前兆。
他寫道:“荒唐也能賺錢。創造性的破壞和瘋狂的荒唐正是美國成為世界創新中心的原因。公司可以不斷創新至死,而更多公司會不斷涌現,重復同樣的事情。有時,新公司只是原公司轉型后的產物。”
伯里提到,在互聯網泡沫時期,美國技術行業的特點是“高利潤大盤股,包括那個時代所謂的‘四大巨頭’——微軟、英特爾、戴爾和思科”。
他強調,思科是互聯網泡沫破裂時的前沿企業,其股價在1995年至2000年間飆升3800%,市值一度約5600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然而,千禧年之交,其股價暴跌超過80%。
伯里認為,如今歷史正在美國AI熱潮中重演:“再次有一家‘思科’處于這一切的中心……它的名字叫英偉達。”
美國彭博新聞社24日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器(GPU)會多久過時。此外還有不少人質疑,英偉達的AI基礎設施支出能否持續。
據市場消息,谷歌正在人工智能(AI)芯片競賽中加大角逐力度,以挑戰英偉達在這一領域的霸主地位。而Meta是谷歌自研AI芯片TPU(張量處理單元)的一個潛在大客戶。
TPU是谷歌專門為AI任務打造的、用于加速機器學習的芯片,相較于GPU——英偉達在這一領域占據絕對主導性地位,TPU在特定場景下能效更具優勢。谷歌TPU于2015 年率先在其內部部署,至今已歷經7次迭代。早期僅限自家云數據中心使用,后續開放了云端租賃,但仍以谷歌云為載體。但有消息稱,谷歌目前正在向客戶推銷其自研TPU,以推動客戶在其數據中心內部署該芯片,這標志著谷歌的戰略發生了重大轉變。
其中一個客戶是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Meta據悉正在內部討論斥資數十億美元,從2027年開始將谷歌的TPU整合到其數據中心內,同時還計劃最早在明年從谷歌云租賃TPU算力。
目前,Meta的AI基礎設施主要依賴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器(GPU)。如果交易達成,這將是對谷歌硬件雄心的重大肯定。消息稱,谷歌已告知各種潛在客戶,例如高頻交易公司、大型金融機構等,在本地部署其TPU可以幫助他們滿足對敏感數據嚴格的安全和合規要求。谷歌云內部高管透露,擴大TPU的市場采用率,有望幫助公司搶占英偉達年收入份額的10%。
隨著AI算力需求激增,且英偉達持續主導關鍵芯片供應鏈,谷歌正推動客戶部署其TPU的舉措,標志著AI芯片大戰進入更激烈的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日前在社交媒體平臺X發文稱,他本人將“深度參與”特斯拉的人工智能(AI)芯片設計,宣稱其目標是“每年投入量產一款新芯片”。
馬斯克說:“我們的目標是每12個月將一種新AI芯片設計投入量產。預計最終生產的芯片數量將超過所有其他AI芯片總和。”相關芯片將用于自動駕駛和“擎天柱”人形機器人,他本人將“深度參與芯片設計”,“每周二和周六”與工程團隊開會。
(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金冥羽 杜恒峰
校對|許紹航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上海證券報、券商中國、證券時報、財聯社、公開資料等
感謝關注每日經濟新聞,每天都有精彩資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