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30 12:05:31
每經訊 負電價今年以來出現頻率逐步增加,并已在多地發生。它是如何產生的?會如何影響電廠收益?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郭鴻業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負電價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形成與電力供需在時空維度上的結構性失衡有關,既有新能源高比例規模化并網的必然性,也暴露出傳統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局限性。但他強調,即使現貨市場出現負電價,發電企業僅需承擔小部分電量的虧損,整體收益仍能保持穩定或實現盈利。負電價不等于負電費,由于有高比例中長期合約的保障,在結算層面不會出現發電主體真的“付費發電”的情況,至多是讓出了一部分發電利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