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5-09-24 20:28:18
最近網上一段僅有一張文字圖片的視頻被熱傳:在機關工作中,普遍存在“鞭打快牛”現象,越是效率高、責任心強的“快牛”,越被不斷地加套拉犁;而效率低、主動性差的“慢牛”,反而得以休憩旁觀。最終“快牛”累垮、“慢牛”依舊,整體效能不升反降。
這么樸素直白的視頻,快速收獲10萬+的熱度,評論區更是“終于有人為我們說話”的熱烈畫風,看來,天下“快牛”苦“鞭打”久矣。
“張三這個項目拖了這么久還沒進展,不能就這么停滯了吧?李四,你效率高,要不你來接手吧。”——聽起來是雞血滿滿的信任與肯定,實則暴露了許多團隊的“懶政邏輯”:“快牛”不斷被加碼,“慢牛”則被默許袖手旁觀。為什么這樣的場景不鮮見呢?
輕飄飄的路徑依賴。是的,用順手了,舍不得放手。“快牛”們通常效率能力雙殺,在面臨緊迫重要任務時,成為領導快速決策的不二選擇,過程可控,結果可期,態度還可親,誰不愛呢?于是,“你辦事,我放心”變成“你一直辦事,我始終放心”,讓管理者逐漸躺在決策的舒適區。
組織系統的失靈。好的組織,是知人善用、讓每個人都有成長機會,但如果這個組織沒有好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彌漫著“快速完成眼前任務”凌駕于“人才培養”或“流程改進”之上的氛圍,或是單純推崇“加班文化”“英雄主義”,“快牛”們上滿發條,收獲多一點的激勵和大一點的“餅”;“慢牛”們樂得清閑,主打一個上班的“性價比”。
自我證明的焦慮。除了老板和組織的問題,“快牛”自身的行為模式也無意中鞏固了這個體系。他們通常都有很強的責任心,習慣于超越來自各方的期望。擅長做事,但未必擅長說“不”。也許他們還會有“厭弱”的傾向,會覺得如果對別人進行指導或溝通所付出的時間成本,還不如自己“三下五除二”利落搞定,最后的結果就是,“你行,你就一直上咯”。
當“能者多勞”變成“能者過勞”,當“鞭打快牛”變成“累倒快牛”,那些看似高效的臨時調度,長此以往,其實是一場效率與公平的雙輸。
竭澤而漁,影響長期發展。“能者”也是人,“快牛”不是牛馬,如果讓他們疲于應付源源不斷的任務,便會擠壓抬頭看路、思考創新的空間,而他們的能力往往決定了他們正是創新的主力;同時,如果機會總是集中在“關鍵少數”身上,其他潛力股也得不到關鍵任務的歷練,人才培養會出現斷層。更要命的是,如果“快牛”倦怠或離去,缺乏韌性的人才結構就會變得更加脆弱。
劣幣驅逐良幣,異化團隊生態。 “能者多勞”在什么時候進化成了“能者過勞”?而且,這套系統還會自我強化:“快牛”越能干,活就越多;活越多,就越沒時間摸魚;越沒時間摸魚,就顯得越能干——完美閉環,堪稱永動機般的職場悖論。“快牛”身心疲憊,卻看著旁邊的“慢牛”優哉游哉,于是,他們也許會選擇掩飾效率來減輕負擔,也許會選擇決絕離開。
反噬自身,暴露管理無能。只懂“鞭打快牛”的管理模式,短期看似高效,長期來說則是高消耗,因為它建立在一個危險的假設之上:精英員工會永遠保持高效,且永遠不會離開公司。這有點像一廂情愿的愛情——況且愛情也講共同進步。“能者”在任務中進步,而管理者卻沉迷于簡單分配任務而非精心培育團隊,管理技能沒有進步,單位生態逐漸惡化,這樣的關系自然也走不遠。
對于企業來說,應推崇“可持續高效”。好的組織,是做“時間的朋友”,懂得讓優秀的員工既能向前沖,也能仰望星空來點暢想創新。管理企業,不能一直對能干的人“薅羊毛”透支,更不是“只要快牛干不死,就往死里干”的粗暴邏輯,而應該有溫度和尺度——懂得為“快牛”預留喘息的空間、思考的時間和成長的機會,同時也敢于對持續落后的“慢牛”果斷亮出黃牌,這樣的企業,往往有更優秀的創新能力和員工忠誠度。
對于“快牛”來說,也要認真地建立邊界感。“邊界感”可以看作是心理學上“課題分離” 的一個產物,也是愛自己的一種方式,請別給它隨便貼上“缺乏團隊精神”或者“個人主義”的標簽,然后上一波道德綁架。邊界的本質,不是無理的拒絕,而是對勞動尊嚴的維護;適時說“不”,也不是失職,而是對專業性的堅守。如果你“不好意思拒絕”只是怕領導穿小鞋,如果“快牛”真就被這樣對待,這樣的領導是否值得長期跟隨、這樣的團隊是否有待下去的價值,也要打個問號。
“能者多勞”,那能做到“多勞多得”嗎?只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能者”“快牛”在拼命工作的時候才會有那么一些收獲之喜和價值認同,因為“拼”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身是人之常情。唯有如此,“快牛”的每一份付出,才能在公平的保障下,照亮更可期的未來。
本期話題
職場中的“能者多勞”現象,你怎么看?評論區聊聊~
撰文/葉無遠
編輯/郭書瓊 責編/謝夢 馬艷琳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