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3 14:14:06
對于大眾而言,潮玩很“火”,是一個能提供“情緒價值”的物品。而實際上,這門生意的內核,遠比“販賣情緒”要復雜得多。本期《文創微光》,記者對話黑玩HEYONEIP品牌部負責人Yuki,在東郊記憶的黑玩2025嘉年華現場,從那個散發著Z世代熱情的空間里,探尋屬于“成都潮玩人”的故事。
每經記者|石普寧 每經編輯|唐元
在成都做“潮玩”,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工作地點位于浣花溪畔的她,或許給了我們一個參考答案。
作為黑玩HEYONE(下稱“黑玩”)IP品牌部的負責人,Yuki在這里找到了讓無數打工人羨慕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她的工作節奏“緊湊,但不慌張”——從容的掌控感和成都的煙火氣,共同融入日常。
從北京到成都,Yuki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的“六點后時光”。“以前回到家基本就是吃飯、刷手機、睡覺,我當時真的不知道,晚上六點以后,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她回憶道。
從被工作填滿的慣性中“抽離”出來,Yuki放棄了北京頭部潮玩公司的工作,來到成都,她的理由有兩個:一是與成都的“契合”,二是與黑玩的“邂逅”。
本期《文創微光》,我們與Yuki相約在東郊記憶的黑玩2025嘉年華現場,從那個散發著Z世代熱情的空間里,探尋屬于“成都潮玩人”的故事。
“其實大家可能很少有機會,能看到我們全系列的IP和產品。”站在布展現場,Yuki不時側身為來來往往的同事騰出位置。
對于大眾而言,潮玩很“火”,是一個能提供“情緒價值”的物品。而實際上,這門生意的內核,遠比“販賣情緒”要復雜得多。
“我們更像一個‘翻譯官’。”Yuki這樣定義自己的角色。
這項“翻譯”工作,始于對社會情緒的捕捉。比如,當設計師交出主打“鬼馬少女”形象的“33R3NA”原型時,Yuki和團隊要做的,就是將這種抽象的調性,注入能與年輕人共鳴的故事中。
“我總是保持微笑,大家都說我很乖巧。真正的我其實躲在右心室里,透過窗戶偷偷觀察這個世界。”兩個月前,黑玩在官宣這個新IP時如此描述道。
“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單一的‘可愛’或‘傲嬌’設定很難完全契合他們復雜的情感,”她解釋道,“所以‘33R3NA’會被設定成一個不完美的實驗品,她有奇思妙想,會犯點小錯。這會讓大家覺得,‘我也可以是這樣不完美的女孩’。”
事實上,與所有內容產業一樣,在潮玩行業中,IP的情緒內核最終必須經由具體的產品設計、材質、工藝和營銷語言,被精準地“翻譯”出來。而其中的關鍵在于,用理性的手段,去包裹感性的內核。
情緒消費市場如同一片廣闊卻善變的大海。如何讓自家的潮玩IP成為社交圈的“硬通貨”?Yuki給出的答案是:硬實力。
以黑玩新品“啦嗚”的誕生為例:這是一款旨在填補市場空白,推出的介于昂貴高科技玩具和普通毛絨掛件之間的百元級“陪伴型”產品。“我們想,能不能做一個既是時尚掛件,又能提供情緒互動的入門級產品?”
在設定的世界觀中,團隊沒有創造一個孤立的角色,而是構建了一個名為“啦嗚”的“種群”,它們來自“絨毛星”,身份卡上甚至留有給主人命名的位置,這讓一次性的購買,變成了長期情感的鏈接。
從始至終,“翻譯官”們都在用科學的方法論,去干“情緒化”的事。我們不會直白地說‘毛料升級了’,”Yuki說著,嘴角泛起一絲笑意,仿佛在分享一個行業秘密,“而是會引導大家關注毛絨本身,比如它的手感是‘非常狂野的’,或者摸上去‘像在摸自己的小貓咪一樣治愈’。”她的語調變得輕快,“傳統產品可以說‘100%桑蠶絲’,但我們不能。我們要讓用戶‘感覺’到絲滑。”
采訪當天,成都的秋雨漸息。位于東郊記憶的黑玩2025嘉年華布展現場,空氣中彌漫著慶典開啟前的緊湊感:有人在打電話緊急溝通,有人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確定玩偶的擺放位置,還有人在想辦法清理角落的少許積水……
“我們內部的決策鏈非常快,不是那種層層匯報式的。”這種“緊湊但不慌張”的從容,似乎不僅僅屬于黑玩,更是成都這座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種集體Vibe(氛圍)。
近年來,成都的數字文創產業正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出圈”,不僅誕生了《哪吒》《王者榮耀》等現象級IP,也涌現出諸多“不內耗、做自己”的脫口秀演員,讓成都收獲了“脫口秀第二高地”的稱號。
這里的創作者,似乎總能在一種相對松弛的城市肌理中,醞釀出極具爆發力的創意產品。
黑玩團隊,就是觀察這種氛圍的微觀樣本之一。坐落于杜甫草堂旁的浣花溪畔,黑玩用“最潮”的方式講述屬于自己的“凡爾賽”式工作節奏。
Yuki告訴我們,午休間隙,她和同事可以溜達到公園里散步,園區里還有貓狗自由“串門”,“肯定比在CBD的大樓里好很多。在這里,你會很容易松弛下來。”
Yuki已然過了初到成都的“茫然期”,如今的她更加專注于對生活可能性的探索,“下班后約朋友吃個飯,或者去逛逛有意思的展覽和市集。”
“做潮玩的人需要感性,需要共情。當你能體驗到更多生活的時候,工作中才產生更多創造力。”Yuki總結道,“這里既有生活的輸入,又有能量和想法在工作中的輸出,這種感覺非常好。”
這種平衡,最終形成了一種奇妙的“能量守恒”:潮玩,一定程度上作為回應當代年輕人生活焦慮的“產物”,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而與之相對應的,在創造潮玩最前端的那群人,他們也許是最懂拿捏生活與工作“快慢”的人。
浣花溪畔,他們不僅是創造“潮玩”的人,更是最懂“潮玩”的人,在緊湊與松弛之間,他們讀懂了潮玩的成都“守恒定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