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5 11:58:12
每經編輯|程鵬 潘海福
再大的輿情都會逐漸冷卻,再多的口水仗也會煙消云散。羅永浩和西貝的預制菜大戲,正在拉上帷幕。
9月13日晚,羅永浩發文宣布,該事件告一段落,表示“要忙正事了”。9月14日,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發文表示,自己應對輿情的方式有錯,要改正,要聚焦顧客需求。賈國龍承諾,未來做一個透明的西貝,徹徹底底向胖東來學習。
本來,主角謝幕,觀眾也就該散場了。沒曾想,事情再起波瀾。賈國龍發言完整版流出,稱羅永浩為“網絡黑嘴”。羅永浩再次在微博發文,隔空喊話賈國龍:當面公平公正、冷靜理性地對一次話,相信這也能澄清西貝的真相,并且為中國預制菜產業和餐飲行業的健康發展做一些貢獻。
兩人能殊途同歸,落點都集中于推動中國預制菜產業和餐飲行業的健康發展上,這何嘗不是此次西貝事件最讓人期待的結局?
一周來,羅永浩與賈國龍之間的論戰吸引了無數中國媒體和網民圍觀,這一過程,是關于預制菜的全民激辯,更把整個行業掀了個底朝天。它不僅反映了消費者對預制菜知情權的強烈訴求,更為整個餐飲行業的健康發展留下了一道思考題。
不管餐飲企業如何對“預制菜”諱莫如深,也不管消費者如何對“預制菜”談虎色變,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預制菜”或者“預制工藝”已經勢不可擋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有行業報告認為,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在2025年預計將超過6000億元,有望在2026年沖擊萬億元市場。預制菜在連鎖餐飲端的滲透率已達80%,外賣平臺上每10份外賣就有4.2份是預制菜。如果算上餐飲行業的預制工藝,這個數字恐怕還要大得多。
在這次事件中,“不反對預制菜,但要求預制菜標準化、規范化、透明化”正在成為一種共識。就此而言,我們不能讓西貝事件就這樣白白溜走,留下一地雞毛;應該化危為機,將它作為一個推動預制菜產業健康發展的契機。
在“預制菜”的新起點,標準化是破局關鍵。沒有標準,就意味著沒有統一的語言和規則。這次預制菜風波中,羅永浩和賈國龍對“預制菜”各執一詞,消費者與企業之間對“預制菜”的觀點也是雞同鴨講。盡管2024年六部門發布了相關通知,給出了一個“預制菜”標準,但它并不為所有消費者接受,而且也與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脫節。值得期待的是,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意味著預制菜“身份”將有統一說法。唯有標準化才能解決認知錯位,為行業設立準入門檻,推動劣質產品出清,告別野蠻生長,最終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企業堂堂正正經營。
在“預制菜”的新起點,透明化是信任橋梁。沒有透明,就沒有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透明化是重建消費信任的唯一路徑。此次預制菜風波中,企業的定義不透明、信息不透明,為消費者所詬病。讓消費者失望的并非預制菜本身,消費者不是不能接受預制菜,而是不接受被蒙在鼓里的“被選擇”感。所謂“不怕你預制,怕你不告訴我”。比如,老鄉雞按“餐廳現做”“半預制”“復熱預制”進行菜品等級公示,此舉廣受好評,企業也成為最大贏家。當“明示”成為法定義務,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才能真正落地,從而倒逼企業提升品質,最終推動行業從“不敢說”的遮掩走向“敢公開”的自信。
在“預制菜”的新起點,品質化是價值核心。品質是產業生存的生命線。它直接決定了預制菜能否從“便捷果腹”的底層需求,升級為“愿意主動選擇”的價值消費。這次預制菜風波的本質,是消費者對品質焦慮的爆發,比如風味口感上“鍋氣”缺失、同質化嚴重,在營養價值上被質疑為“科技與狠活”,在原料等級上存在“劣質肉”“僵尸菜”等擔憂。預制菜需要打敗這樣的刻板印象,成為安全、健康、綠色的代名詞。如果說“標準化”“透明化”是過程和手段,那么“品質化”才是預制菜的最終目標和結果。唯有將品質打造成核心競爭力,預制菜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餐桌和尊重。
風波終將平息,但不要讓西貝事件白白溜走,要讓它掀起餐飲行業自我革新的浪潮,成為預制菜產業鳳凰涅槃的“成人禮”。把標準寫進法律,把知情權和選擇權交還消費者;而誠實做產品的企業,將用規范化贏得市場,用透明化贏得尊重。
(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員|付克友
編輯|程鵬?潘海福
校對|金冥羽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