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19:27:57
9月12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介紹“十四五”財政改革發展成效。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表示,財政部門持續加強財會監督,聚焦財政政策實施,打擊財務造假,加強預算執行監督,與其他監督貫通協調。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十四五”以來財政政策力度加大、工具多樣、發力精準,截至今年6月末,化債舉措顯效,超六成融資平臺退出。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旭
9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成效。
近年來,財會監督成了一個“關鍵詞”。“十四五”期間財會監督取得了哪些進展?
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在發布會現場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提問時表示,這幾年,財政部門持續加大財會監督力度,取得積極成效。
“這幾年,我們聚焦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重點針對增發國債使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違規招商返稅引稅等加強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嚴查快處,讓各項惠企利民政策都充分釋放效能。”郭婷婷表示。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攝
“財會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以來,社會各界對這項工作更加關注了,財政部門作為主責部門,我們的責任也更重了。”郭婷婷表示,這幾年,財政部門持續加強財會監督體制機制建設,加大財會監督力度,取得積極成效。
一方面,財政部門堅決打擊財務造假,維護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
財務會計信息是通用的商業語言,它的內容真不真、質量高不高,直接關系資本市場穩定與否,關系經營主體發展,也關系投資者切身利益。財政部門持續加強對會計、資產評估等行業的監督,過去兩年對4600多家會計師事務所、近1500家資產評估機構開展執業質量檢查,嚴肅查處財務舞弊、會計造假等行為,同時積極推動完善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等法規制度,營造崇法守信、誠信經營的市場生態。
另一方面,財政部門常態化加強預算執行監督,讓財政資金使用更加規范、高效、安全。健全完善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對中央部門預算和轉移支付資金,建立起全覆蓋的監督體系,同時積極發揮財政部各地監管局的就近監督優勢,不斷硬化預算約束、強化預算執行,促進資金用得合規、花得有效。
此外,財政部門加強財會監督與其他各類監督貫通協調,形成監督合力。自覺將財會監督放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謀劃推進,主動加強與紀檢監察、巡視巡察等監督協同配合,通過信息共享和工作協同,進一步提升財會監督效能。
郭婷婷表示,下一步,財政部門將堅決履行好財會監督主責,進一步提高財會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強化震懾、防范風險,推動各方面更嚴格遵守財經紀律,更有力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更有效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在發布會上,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十四五”時期,財政政策進一步增強與經濟情景的適配性,從積極到更加積極,戰略上更加主動、戰術上更加精準,成為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財政政策的力度方面,“十四五”以來,赤字率從2.7%提高到3.8%,今年進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19.4萬億元;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10萬億元,財政政策空間進一步打開。
在政策工具上,綜合運用政府債券、稅收、財政貼息、專項資金等工具,強化與其他宏觀政策協同,放大政策乘數效應。比如,創造性發行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用于“兩重”“兩新”,支持全方位擴大內需。
與此同時,財政政策發力更加精準。聚焦經濟發展堵點難點,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舉措,暢通經濟循環。
比如,一次性安排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幫助地方極大減輕償債壓力,騰出財力用于保民生、促發展,起到了“一石多鳥”作用。
“去年四季度,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們推出了一攬子化債舉措。總的來看,各項措施如期落地并持續顯效。”藍佛安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萬億元專項債務限額,已累計發行4萬億元。
各地置換以后,債務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個百分點,可節約利息支出超過4500億元。今年以來,全國已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78萬億元,其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支持地方用于化債。
“化債是手段,發展是目的。我們堅持化債和發展兩條腿走路,有效推動經濟發展和債務管理良性循環。”藍佛安表示,化債打通了資金鏈條,地方騰挪出更多的資金資源、時間精力和政策空間,用于解決經濟發展的堵點、痛點和難點。
據藍佛安介紹,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資平臺實現退出,意味著60%以上的融資平臺隱性債務已經清零,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加快推進。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石雨昕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