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車輪抱死”事故頻發 青桔、哈啰回應:不存在因技術缺陷導致自動落鎖情況 共享單車的技術羅生門與責任之問

          2025-09-11 20:38:32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有用戶騎行共享單車時因自動落鎖摔傷,近兩年類似事故至少41起。青桔單車回應稱涉事車輛或因鏈條松動卡頓,不存在軟件問題;哈啰稱未發現技術缺陷。網友認為,企業自查難取信用戶,應公開檢測流程。目前共享單車保險機制模糊,業內專家建議參考網約車完善保險,成立專項基金,強化安全管理,構建放心騎行環境。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余婷婷    

          近日,有媒體報道,有用戶在騎行共享單車時遭遇了自動落鎖車輪抱死,導致嚴重摔傷。事情似乎并非個案,有媒體粗略統計,近兩年來,網友爆料在騎行過程中突然落鎖的共享單車事故至少41起,涉及多個平臺。

          9月11日,共享單車品牌青桔單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經核查,涉事車輛存在因車鏈條有松動造成騎行卡頓的可能,不存在軟件技術等問題。哈啰也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技術團隊依據用戶大數據嚴謹排查,未發現車輛存在因技術缺陷導致自動落鎖的異常。

          雖然兩家頭部企業均否認了“技術缺陷導致自動落鎖”的說法,但頻發的騎行事故與用戶質疑,仍將共享單車的安全問題推至輿論焦點。

          哈啰、青桔回應:不存在因技術缺陷導致自動落鎖情況

          據公開報道,今年8月底,馬女士掃碼騎上了一輛青桔單車,但沒騎幾分鐘就因突如其來的剎車而措手不及地摔了一跤。醫院診斷顯示,馬女士右腳三處骨折,雙腿軟組織挫傷,至少需要休養一個月。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海妮 攝 (資料圖)

          青桔單車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接到用戶進線后,已在第一時間核實情況,并安排安全專員專項對接事故處理和保險理賠事宜。基于用戶反饋的情況,公司針對涉事的單車進行了硬件和軟件的并行檢查。經核查,涉事車輛存在因車鏈條有松動造成騎行卡頓的可能,不存在軟件技術等問題。

          “給用戶造成不好的騎行體驗我們深表歉意,目前,專員在對接用戶的就醫理賠流程,用戶上傳符合要求的理賠材料后,3個工作日即可收到打款。”青桔單車表示。

          而對于網友和媒體對共享單車自動落鎖的疑問,哈啰方面也作出類似回應,稱系統未發現自動落鎖異常,并強調所有車輛在上路前均通過嚴格檢測。哈啰還表示,用戶如遇騎行事故可通過App內保險理賠通道申請賠償,公司會配合用戶處理后續事宜。

          哈啰提到,結合共享行業常見騎行場景與用戶反饋,初步梳理出三種可能導致自動落鎖異常的場景:一是用戶騎行中未關閉開關鎖頁面,摩擦誤觸“還車”按鈕觸發落鎖;二是前一用戶還車離開未關鎖,后一用戶未掃碼直接騎行,且在停止前進時(如等燈),前一用戶后續關鎖導致后一用戶落鎖;三是電動助力車有合規行駛區域限制,超出區域會觸發斷電保護緩慢停止,但單車不存在這一控制邏輯。

          哈啰強調,哈啰車鎖硬件邏輯有速度設定。騎行過程中,只要速度大于0.5m/s,車鎖便拒絕執行關鎖指令;只有等超低速停下時,才會執行用戶關鎖指令。

          不過,也有不少網友質疑,企業自查難以完全取信于用戶,平臺應公開檢測流程、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車輛安全評估,才能真正回應公眾關切。

          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僅依據網絡流出的視頻無法確定摔傷是否由電子鎖突然鎖止造成,因為還存在鎖具內夾入異物、鏈條掉落、騎行時碾到凸起物體等多種可能導致摔倒的因素,需進一步核實才能明確具體原因。

          不過他也提到,解決上述問題的核心在于通過技術手段夯實共享單車企業的主體責任,推動企業優化產品設計以提升車輛安全性、堵塞系統漏洞,從源頭減少安全隱患。目前針對用戶騎行共享單車過程中發生受傷的情況并未直接明確主要責任方,從未來的發展方向看,更應該側重從問題解決的角度強調企業需承擔產品安全與風險應對的主體責任。

          業內:共享單車理賠應參考網約車成熟體系

          根據中國道路運輸協會統計,2024年全國共享單車用戶總量超過6億,較往年持續增長。2024年,北京共享單車騎行量達?11.44億人次?,日均騎行量約312.58萬人次,同比增長5.12%。

          這幾年,隨著共享單車用戶基數持續擴大,使用場景愈加復雜,騎行安全與事故理賠機制的完善,已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有不少用戶擔心,若平臺一味否認技術責任,用戶維權將陷入“自證困境”。

          事實上,共享單車作為“互聯網+出行”的代表性業態,其產品安全性不僅關乎企業信譽,更直接影響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穩定運行。此次用戶騎行摔傷引發熱議,也揭示出共享單車頭部企業在車輛運維、質量把控、用戶溝通等多個環節仍存在提升空間。

          對此,丁道師認為,目前市面上共享單車所投保的意外險多側重于人身傷害,對“因車輛本身問題導致事故”的定責和賠償機制仍較為模糊。應參考網約車行業成熟的保險體系,完善共享單車領域的保險機制,明確事故責任劃分、賠償流程及對應保險公司,確保事故發生后有清晰的賠付依據和操作路徑。

          他同時提到,建議行業內有實力的頭部共享單車平臺,每年投入數億元資金成立“消費者關愛保護基金”,專門用于賠付消費者因騎行共享單車受到身心傷害,且傳統保險或社保無法覆蓋的部分損失,賠付范圍不局限于特定故障引發的問題。

          在監管層面,丁道師表示,相關部門近年來已持續對共享單車行業進行監管,例如此前針對漲價問題開展整改、約談等工作。因此在他看來,目前無需過度強調引入更嚴格的全新監管措施,而是應推動相關部門進一步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通過技術手段強化安全管理,同時依托完善的保險機制和企業專項基金,形成更高效的問題解決體系,減少協調糾紛成本。

          總體來看,共享單車行業已從快速爆發期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在提供便捷出行服務的同時,如何通過技術透明化、保險機制完善與企業社會責任強化,構建用戶放心的騎行環境,將是下一階段行業競爭的關鍵方向。

          也只有真正做到“騎得放心、賠得明朗”,共享單車才能真正融入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 | 日本免费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一本在线 | 日本亚洲欧美国产ay | 五月天亚洲视频福利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