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09 18:47:15
2025財年第二季度,其中國內地營收逆勢增長25%,占比達15.6%,但難抵全球疲軟。公司首席執行官卡爾文·麥克唐納表示,美國“最低限度”關稅豁免政策取消,公司預計全年損失2.4億美元。此外,lululemon還面臨核心品類增長放緩、市場競爭加劇等挑戰。為突圍,lululemon正積極擴張新品類,簽約頂級運動員,并計劃提升新款產品占比,加強快速設計能力。
每經記者|孫宇婷 每經編輯|陳俊杰
曾被中產追捧的lululemon(NASDAQ:LULU),正受到北美市場疲軟、關稅政策突變及核心品類增長失速的多重拖累,截至9月8日收盤,lululemon年內股價累計跌幅高達56%。
2025財年第二季度,盡管中國內地營收逆勢增長25%,但仍難抵消全球結構性疲軟。據悉,lululemon首席執行官卡爾文·麥克唐納 (Calvin McDonald) 從未放棄到2026年底實現125億美元銷售額的宏偉目標。面對“中產三件套”光環褪色、產品生命周期過長、競爭品類失守等多重挑戰,lululemon能否憑借品類擴張與頂級體育營銷重回高增長軌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在截至8月3日的2025財年第二季度,lululemon實現凈營收25.2億美元,同比增長7%。
從區域表現來看,中國內地市場凈營收同比增長25%,占比達15.6%,僅次于美洲地區。增長主要來自可比銷售額的提升——按固定匯率計算,可比銷售額同比增長16%,主要得益于電商流量增加,但部分被平均訂單價值下降所抵消。此外,自2024年第二季度以來新開設或擴建的27家自營門店及其他渠道貢獻了3740萬美元的營收增量。
中國內地市場毛利同比增長27%,主要原因是房租成本占營收比例下降,但產品利潤率的下降部分抵消了這一改善情況。銷售、一般和行政費用(SG&A)則因員工成本和數字營銷投入及技術開支增加而上升。
同期,盡管所有地區凈營收均實現增長,美洲市場的可比銷售額卻同比下降4%(按固定匯率計算為-3%),反映出美洲地區消費者轉化率與門店客流量的下滑。對此,公司財報解釋稱,下滑原因包括經濟不確定性增強、消費者信心下滑、可自由支出減少及部分產品需求疲軟。
對lululemon影響尤為顯著的是美國“最低限度”關稅豁免政策的取消。自2025年8月29日起,價值低于800美元的進口貨物不再享受免征關稅待遇。lululemon總部位于加拿大,其三分之二的美國電商訂單從加拿大發貨,此前多數訂單適用該豁免政策。公司預計政策變動導致全年損失2.4億美元。lululemon方面稱,盡管已采取與供應商談判、選擇性漲價等措施,仍無法完全抵消關稅成本上升帶來的沖擊。
公司首席執行官卡爾文·麥克唐納表示,關稅環境變化是公司下調全年業績預期的主要原因之一,預計毛利率和營業利潤率將大幅下降。
曾經以高端瑜伽褲成功打入“中產三件套”消費市場的lululemon,正面臨核心品類增 長放緩的挑戰,亟需通過拓展新品類和提升產品創新力來突破增長瓶頸。
在瑜伽與健身垂直領域,lululemon憑借高品質、功能性兼具時尚感的產品,建立起“瑜伽界奢侈品”的品牌形象,并在新冠疫情期間實現4年收入增長140%。然而,當前市場競爭加劇,在北美,Alo Yoga正逐漸成為灣區年輕消費者的新寵;在中國,安踏集團旗下的Maia Active也在快速追趕。
與耐克以及阿迪達斯等覆蓋多運動品類、擁有眾多明星代言的傳統運動品牌相比,lululemon在運動號召力和帶貨能力方面仍存在差距。為創造新增長點,品牌正積極向瑜伽之外的高潛力領域擴張,包括簽約頂級運動員,加大在F1、高爾夫、網球等高端運動領域的投入。
公司首席執行官卡爾文·麥克唐納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指出,公司目前產品生命周期“過長”,尤其在休閑與社交品類中,“產品過于可預測,未能創造新趨勢”,這一點也被認為是導致lululemon美國市場表現疲軟的根本原因。他坦言,現有休閑產品線“已顯陳舊,未能引發消費者共鳴”。
為重振美國市場,lululemon計劃在明年春季將新款產品占比從23%提升至35%,并加強快速設計能力。卡爾文·麥克唐納強調,品牌不會為短期業績做出損害長期品牌價值的決策,并表示,“對當前業績并不滿意,相信品牌能夠也應當做得更好”。
此外,在已成為“中產新標配”的運動鞋領域,lululemon明顯落后于On昂跑和薩洛蒙等新興品牌,甚至傳統競爭對手也憑借強大鞋類業務占據領先地位。目前公司仍在鞋類領域進行“測試與學習”,尚未公布具體銷售數據。
為強化品牌運動屬性,lululemon近期簽約了七屆F1冠軍劉易斯·漢密爾頓作為品牌大使,并贊助美國網球選手弗朗西斯·蒂亞福和高爾夫球手馬克斯·霍馬等職業運動員。品牌還嘗試進軍籃球領域,與喬丹·克拉克森推出聯名系列,并通過贊助加拿大奧運代表隊、合作北美職業冰球聯盟(NHL)球迷服裝系列等方式,逐步拓展更多競技體育項目。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