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8 22:16:52
8月7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引爆外賣平臺,奶茶門店訂單量暴漲,部分品牌門店漲幅達200%、300%。然而,高訂單量背后,門店利潤空間不容樂觀。一線、二線城市外賣抽傭高,疊加平臺活動、品牌補貼等費用,門店實收率大打折扣。此外,外賣大戰還導致騎手資源爭奪激烈,訂單堆積、取單混亂等問題頻發。
每經記者|王紫薇 每經編輯|魏官紅
“桌子上擺的是這幾個小時的訂單,地上擺的都是上午的單子,都還沒來取。”8月7日18點,霸王茶姬某門店的一位員工神情疲憊,指著地上包裝好的外賣訂單說道。據記者了解,她與另外5位店員當日已經做了2000多杯奶茶。
地上擺滿了待取的外賣單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紫薇 攝
8月7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再次引爆外賣平臺,而在平臺補貼、社交傳播與流量爭奪的多重作用下,迅速演變為一場全行業的“外賣混戰”。
一邊是品牌訂單暴漲,另一邊則是門店員工高強度操作,有的門店甚至關掉了外賣下單渠道。外賣平臺借此調試騎手調度系統、拉新搶地盤,品牌與門店則在高流量與低實收率之間兩難。
這些場景似曾相識。“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幾乎復刻了7月“外賣補貼大戰”的盛況。補貼與流量下的“立秋奶茶大戰”,可能遠沒有想象中那樣甜。
“‘立秋奶茶’節點稱得上是奶茶品牌的節日,一般品牌會上新產品,并提供力度不錯的折扣,今年熱鬧空前,外賣平臺也加入造勢了。”一位行業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平臺“加碼”帶來了真實的訂單增長。8月7日18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多家位于寫字樓、商圈附近的奶茶門店走訪發現,大多數門店已連續經歷兩輪點單高峰,員工們忙得幾乎停不下來。
“你要點單嗎?現在只用排隊半個小時。”一家霸王茶姬門店的店員表示,他們剛剛“送走”兩波訂單高峰,門店6位員工已經累計做了2000多杯茶。
另一位員工表示:“上午點單(第一波點單高峰)你要排隊4個小時,我們當時壓了600多單。”上述兩位員工均神情疲憊,但她們手里的活并沒有停止,為了方便快遞小哥取單,店員撕下A4紙,用加粗的馬克筆標記“平臺+單號”。記者觀察到,該門店前臺擺放的訂單很多來自美團。
多位騎手表示,第一波奶茶點單高峰從中午11點左右開始,持續到下午1點左右。“今天的奶茶單是真多。”一位騎手告訴記者,他平時接單正餐單和奶茶單的比例是1∶1,但當天“跑了40多單,30多單是奶茶單”。
在第一波訂單高峰襲來時,一家名為鄰里手打檸檬茶的門店把外賣平臺的接單功能關了。這家店只有不到10平方米,原本只有2個員工。“今天我們4個人,還是做不出來。真的搞不定。”店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旁邊商場里COCO都可也把外賣單關了。“關了外賣單我們到現在也都沒閑著,今天本來就有流量。”
在這家店旁邊,一家蘭熊鮮奶店鋪里的4個員工忙得團團轉,他們被多名騎手催餐。“他們做不出來的,今天的奶茶最‘卡’。我上午有3個單根本沒去取。”一位騎手抱怨道。
外賣騎手取的奶茶單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紫薇 攝
產能瀕臨“崩潰”,部分訂單還出現“無人取貨”的情況。一家霸王茶姬門店的地上,密密麻麻擺放著不下100單包裝好的外賣訂單。門店員工告訴記者,不少是“上午點的單,到現在都沒來取”。這樣的情況在7月的“外賣大戰”里她們也見識過:補貼之后,一杯奶茶的價格可能還不到2塊錢,甚至有些能實現“0元購”,但當時門店訂單積壓做不出來,用戶就會“放棄這個訂單”,畢竟沒有太大損失。
據記者現場觀察與門店反饋,多數奶茶店訂單量在8月7日當天實現了20%以上增長,其中,霸王茶姬、茶百道等品牌的部分門店訂單量漲幅達到200%至300%。在平臺補貼、品牌活動與用戶社交傳播的三重推動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儼然演變成一場全行業的外賣流量大戰。
“昨天(8月7日)沒有一個品牌不賺錢。”一位奶茶品牌的加盟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知道的“所有奶茶店”的單量都漲了。“如果昨天單量都沒漲,這個店就沒必要開了。”
從訂單量來看,這一天的確算得上是奶茶店一年一度的“高光時刻”。但在高訂單量的背后,不同城市、不同經營模式的門店,感受到的“收益”并不一致。
在一些下沉市場,比如縣域、鄉鎮,門店堂食仍是主力,加盟商的實收率相對較高。但在一線、二線城市,門店的利潤空間就沒有那么樂觀了。
“補貼搶走了大量堂食訂單,而堂食才是利潤所在。”一位資深行業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堂食訂單一般通過小程序或到店掃碼、到店直接下單完成,平臺抽成較少,門店實收率可以達到90%以上。而外賣平臺的抽傭通常在20%左右,再疊加平臺活動、品牌補貼等費用,最終門店實收往往大打折扣。
舉例來說,一杯消費者實際付款20元的奶茶,如果是從小程序點單或是到店直接點單,門店實際收到的錢大概為18元,但如果經外賣平臺下單,這杯奶茶要被平臺抽掉4元左右,加上促銷等成本,門店實際收入可能僅在10元左右。
一位加盟商向記者透露,對于奶茶咖啡門店來說,實收率是衡量盈利狀況的重要指標。正常情況下,堂食與外賣的訂單比例保持在5∶5或4∶6之間,門店能維持80%至90%的整體實收率。但就記者走訪情況來看,立秋這一天的外賣單量占比基本超過90%。
事實上,這已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形。在7月中旬那場由外賣平臺發起的“外賣大戰”中,類似的矛盾就已顯現。茶飲行業觀察人士張萌(化名)表示:“那次我走訪了幾個品牌的加盟商,無一例外,他們的反饋都是‘外賣大戰什么時候能結束’。單子雖然多,但員工累、效率低、利潤薄,大家根本高興不起來。”
“其實不少茶飲咖啡品牌對外賣大戰的態度比較‘曖昧’。畢竟消耗了這么多物料,不管門店掙不掙錢,品牌掙的物料錢是實實在在的。”張萌說,“但一些品牌已經在關注和反思這件事。因為長期來看,加盟商與品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量大但不掙錢對加盟商來說沒有意義,傳導到品牌,最終口碑、利益還是會受損。”
“外賣平臺當然不是好心請用戶和騎手喝奶茶、咖啡,他們在搶地盤,可能一段時間內奶茶咖啡的補貼停不了。”一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茶飲咖啡之所以成為外賣大戰的必爭之地,根本原因在于其高度標準化、運營靈活、覆蓋全天的交易節奏等特點,幾乎天然適配外賣平臺的運營邏輯。
“茶飲行業突破了外賣行業的兩大經營難點——有限供給和峰值即配。”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具體來看,茶飲咖啡擁有從菜單SKU到制作流程的高度標準化,單品結構簡單、生產速度快,可以快速承接平臺帶來的突發流量。與正餐相比,后者點單與配送的時間集中在中午和晚上的3至4個小時之間,這對平臺的騎手運力和調度能力要求極高,而茶飲咖啡的點單時間幾乎是全天的,這就大大降低了峰值即配的要求。這使得平臺在訂單調度和運力安排上更加從容,不容易陷入“峰值調度混亂”的系統性風險。
此外,茶飲咖啡的新品推出頻率高、營銷能力強,甚至可以給外賣平臺提供“專門款”,幫助平臺增強用戶吸引力、拉高平臺的日活與復購,實現差異化競爭。
對平臺來說,這些特點使茶飲咖啡成為最適合用來“練兵”的品類。先在這個標準化品類上完成用戶拉新、騎手黏性增強與系統壓力測試,再反哺至更復雜、更高消費頻次的正餐品類,是一種典型的“由淺入深”的運營策略。
而對于騎手來說,茶飲咖啡的訂單也更容易完成:重量輕、配送效率高、不需要等待顧客用餐結束。
莊帥指出,這次美團在“立秋奶茶”上的發力尤為明顯,“通過奶茶咖啡品類提高訂單,從而提高騎手黏性。美團的騎手和用戶在阿里的攻勢下遷移了不少,他們壓力很大”。
這一點從騎手端的策略也能看出端倪。一位本地生活領域資深觀察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騎手,才是決定平臺競爭成敗的核心資源。目前美團和餓了么均依賴“眾包騎手”模式,這些騎手在不同平臺之間自由接單。如果平臺的單量不足,騎手就會優先去另一個平臺接單,直接導致訂單履約效率下降、用戶滿意度下滑。
不過,騎手的大量聚集,在高峰時段反而衍生出新問題:有門店反映,訂單堆積、店內排隊、取單混亂等現象激增,騎手蜂擁而至、等待時間拉長、店鋪履約壓力倍增,訂單出錯率上升,甚至出現“騎手自選奶茶帶走”“顧客點單收到盲盒奶茶”等混亂行為。
平臺、騎手、品牌三方混戰之下,看似奶茶品牌訂單量增長最多,實際上承擔履約風險和客戶投訴最多的也是它們。沒有哪個品牌愿意“永遠靠補貼”生存,也沒有哪個門店希望長期面對低實收率的經營現實。平臺大戰短期可帶來流量紅利,但長期來看,品牌要付出的“代價”正在不斷上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