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31 08:10:12
每經記者|張祎 每經編輯|何小桃 張益銘
《穩定幣條例》在港落地進入倒計時,市場目光再度聚焦于香港這座國際金融中心與離岸人民幣樞紐。
2025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將正式生效,并同步放開牌照申請。這一監管框架的建立對于穩定幣發展及人民幣國際化具有怎樣的意義?香港穩定幣有望在哪些場景得到應用?未來是否還會進一步錨定離岸人民幣?
圍繞上述一系列問題,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院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宋敏近日在出席第二屆成都金融周活動期間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
宋敏表示,穩定幣的出現是技術驅動的必然結果,但技術并不能夠取代監管。相較美元穩定幣“先發展,后監管”的發展形態,中國需要珍視建立監管框架窗口的機會,采用制度先行、場景落地、分步推進的“中國路徑”,既堅守貨幣主權,又開國際化新局。
“香港穩定幣將一定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我認為這是‘正道’。”在宋敏看來,香港穩定幣除了要以服務于跨境貿易結算為根基外,還可以在RWA(現實世界資產數字化)資產上鏈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實體經濟新的支付與價值尺度工具。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院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宋敏 受訪者供圖
穩定幣發展離不開制度建設
NBD:你如何看待穩定幣的興起及其對現有貨幣體系、跨境支付和國際貨幣格局的影響?
宋敏:我們首先應認識到,穩定幣的出現是技術驅動的必然結果,監管機構與貨幣主權層面均無法回避。
穩定幣作為一項新生事物,最初是在監管體系之外萌芽,依托區塊鏈及Web3.0技術而生。傳統的銀行清算體系,跨境結算成本高、時間長且中心化,風險不容忽視。資產上鏈后,交易會更便捷,速度會更快,成本也會更低,這是已經存在的狀況和趨勢。
從當前情況看,市場上以USDT、USDC等為代表的美元穩定幣發展迅猛。就貨幣國際化而言,美元穩定幣實際上把美元霸權從鏈下市場延伸至了鏈上空間。隨著經濟數字化程度加深,這個鏈上空間還將持續擴張。基于區塊鏈的Web3.0技術確實是一項具有先進性的創新,也會有很好的發展。如果將時間再拉長一些,可以想象,將來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可能將呈現一種“孿生”形態。
但是,美元穩定幣也呈現出“野蠻生長”的態勢,對既有金融體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看到,美聯儲及美國政府正著手將其納入正規監管框架,呈現出“先發展,后監管”這樣一種路徑。換言之,美元穩定幣并非監管事先設計,而是自下而上發展后,再被“收編”。
NBD:2025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即將生效。在你看來,與美元穩定幣發展路徑相比,中國為何是“先立規、后放行”?
宋敏:一些技術派強調,區塊鏈可帶來去中心化治理,暗示技術能夠取代監管。我認為,這種觀點帶有明顯的技術烏托邦色彩,忽視了人性與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單靠技術肯定是無法解決全部問題的。
和美元穩定幣相比,因為人民幣尚未完全國際化,一些資本項目仍受管制,加上中國內地此前在數字貨幣、數字資產方面持相對審慎的態度,所以在穩定幣的發展方面步伐沒那么快,這也讓我們抓住了建立監管框架的窗口,必須珍視這個機會。
從短期看,如果在內地大規模試驗,風險較大,所以在香港去探索這條路徑成為最佳選擇。因為香港整個監管框架相對簡潔,由香港金管局統籌。下一階段,再來開展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試驗,較為妥當。
應分步推進探索
NBD:建立對穩定幣的全面監管框架,對于人民幣國際化具有怎樣的意義?在實施路徑上你有哪些思考和建議?
宋敏:盡管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初期規模有限,尚不足以改變整體貨幣格局,但必須在跨境貿易結算中進行真實場景測試,來識別風險,再逐步來完善我們的監管。在這個基礎上,隨著離岸人民幣的發展及規模擴張,基于離岸人民幣的穩定幣也將同步得到相應的發展,這個過程尚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但肯定是要走的。
那么到了后期,待離岸市場發展比較成熟的時候,我們又可以再分步走:先將離岸的經驗復制至自貿區,在自貿區開展在岸的離岸業務。等到條件成熟,再考慮全面放開。
若未來在中國內地推廣穩定幣,我覺得一定要在幣種上加以限制。在絕大多數場景下,應使用人民幣穩定幣,對美元或歐元穩定幣的開放必須特別謹慎,因為這牽涉到貨幣主權的問題,需要維護我們的貨幣主權。
從整體路徑來看,我們探索的路徑應該分步、分節奏、分區域推進,先從香港試點,再到自貿區離岸業務,再全面放開,節奏需可控,風險需可測。一方面,起步已刻不容緩,必須開始了。另一方面,當前僅是起點,穩步推進才是關鍵。
NBD:在香港穩定幣的應用場景中,你最看好哪類場景?
宋敏:香港穩定幣首先應該是服務于跨境貿易結算。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轉口貿易樞紐,中國與其他地區的大量雙邊貿易要通過香港完成,所以交易媒介天然會是港幣或人民幣。當前,離岸人民幣規模有限,港幣在雙邊貿易中仍占主導,因此香港穩定幣將一定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我認為這是“正道”。
除了貿易場景外,香港還正在推進“Real World Asset”(RWA,現實世界資產數字化)。雖然這才剛剛開始,但未來市場想象空間很大,目前也已有成功案例。比如,螞蟻集團將內地新能源充電樁項目打包,在香港區塊鏈平臺發行了1億港元產品。這類資產高度數字化,現金流清晰,產權明確,造假難度高,具備天然的上鏈優勢。
當然,資產進入香港,會牽涉到跨境的監管、法律等各方面的協調,流程有點類似于內地企業到香港IPO(首次公開募股),需要會計師、律師、審計等中介機構把關,最終完成上鏈。通過鏈上技術,投資者可以實時查看每日的收益,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因此,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內地已經數字化的資產通過香港完成RWA上鏈,并引入二級市場交易,這樣就會催生對穩定幣的需求。預計初期會以香港穩定幣來結算,后期是否會引入美元穩定幣或離岸人民幣穩定幣,也可以逐步來探討。
還有一類已經在香港發行的數字化金融產品,比如華夏基金等機構推出的相關基金,這是一種很成熟的產品,產權清晰,現金流可預測,已經全部數字化了,上鏈后可以7×24小時全球交易,提升了整體效率。加上可以碎片化交易,買一點點也行,顯著降低了投資門檻,擴大了交易范圍。類似于這種優質的數字化金融產品,我覺得也可優先納入。
理論上,將來還有很多實物資產也都有望上鏈。比如,有的地產企業正研究將物業權益上鏈。隨著市場不斷發展,穩定幣作為支付與價值尺度工具,有望被更廣泛地采用。所以,整體來看,跨境貿易結算和RWA將會是未來穩定幣非常重要的應用場景。
從目前情況看,穩定幣還有一個應用場景,就是幣圈。幣圈主要是用于加密貨幣的交易,這也是當前用得最多的場景,但多為投機性質,并沒有真正滲透到實體經濟中去。
另外,在零售支付這個場景里,穩定幣也有應用。目前,在非洲、拉美等高通脹或金融欠發達地區,已經有用戶在通過電子錢包直接使用穩定幣,以對抗本幣貶值。
但在中國,我并不主張很快去放開這一塊,因為這對主權貨幣監管是一大挑戰。香港未來如果在零售場景中開放穩定幣,必須循序漸進,嚴防沖擊貨幣主權。在內地,則更應謹慎,建議以人民幣穩定幣為主,嚴格限制外幣穩定幣。
香港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絕對主力
NBD:自2010年啟動人民幣國際化試點以來,香港已形成約1萬億元規模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全球八成的離岸人民幣交易在香港處理。你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香港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宋敏:人民幣“走出去”的第一站必然是香港,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
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資金池規模約1萬億元人民幣,全球大概是1.5萬億元離岸人民幣,香港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無論是人民幣債券,還是即將推出的人民幣計價股票,香港都是最成熟、最活躍的交易場所,明顯領先于倫敦、新加坡等其他離岸中心。
除規模優勢外,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享有獨特地位,不但監管協同便利,而且市場開放度高。如果香港能提供豐富的人民幣計價投資工具,國際資本就能順暢進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持續動力。
從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角度看,香港作為樞紐的地位是很難被撼動的。國家將繼續把香港作為優先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核心平臺,即便其他區域也在推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但我認為香港仍將是絕對主力。
首先是機構的路徑依賴。中資金融機構及企業出海的第一站歷來是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主體自然也以中資機構為主。
其次是外資動力不足。你很難想象一家歐資銀行或美資銀行去開發人民幣計價產品,或做一些人民幣創新工具,或是主動滿足中國監管的要求,他們的意愿是比較有限的,因為貨幣主權問題始終是外資難以跨越的門檻。
另外,從主權與監管歸屬來說,離岸人民幣雖然可以自由兌換,監管也相對寬松,但其最終管理權仍在中國政府手中。因此,無論市場、機構還是監管維度,香港都具備天然的“護城河”,其核心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
NBD:在“去美元化”趨勢加速的背景下,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多國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等。在你看來,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的突破在哪里?
宋敏:目前,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突破口仍是在跨境貿易結算方面,下一階段的關鍵是要在離岸市場推出更多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從而讓已經“走出去”的人民幣能夠沉淀在離岸市場,這樣才能真正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不過,這一進程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快。現在,人民幣結算主要集中在對華雙向貿易過程中,在外匯儲備、第三方國家間交易雖也出現人民幣身影,但規模有限。其中,需要留意兩方面。
一是離岸人民幣匯率與利率風險。一旦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規模擴大,匯率與利率將由國際市場供需決定,并可能摻雜投機因素,這將導致離岸與在岸價格出現持續差異,沖擊跨境資金流動,并對現行資本項目管制構成挑戰。
二是人民幣資產供給問題。如果國際投資者缺乏可持有的人民幣資產,離岸人民幣只能被動兌換成其他貨幣,或回流在岸市場,國際化目標便難以實現。因此,需要持續豐富離岸市場的投資與避險工具。
記者|張祎
編輯|何小桃 張益銘?杜恒峰
校對|湯亞文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