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工地“機器人天團”出道:整平、收光、抹灰都會 它們距智能建造還差什么?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6-21 08:21:46

          6月20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探訪了中建三局西南公司四川省委黨校(東校區)建設項目。現場,激光整平、抹光、地坪研磨等建筑機器人已組成“天團”,發揮高效精準優勢,大大提升了人效。目前,建筑工業機器人的成熟度還有所欠缺,具身智能需提升,以適應復雜工況,降低系統成本。未來,建筑智能化趨勢明顯。

          每經記者|胥帥    每經編輯|文多    

          如今,傳統的建筑行業也被注入機器人的“科技感”。

          6月20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探訪了中建三局集團西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三局西南公司)四川省委黨校(東校區)建設項目。在此,記者發現激光整平、抹光、地坪研磨等多樣建筑機器人已組成“天團”,在施工中發揮高效精準優勢,大大提高了人效。

          然而這些建筑機器人距離真正的具身智能還有一定距離。中建三局集團西南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筑行業機器人的最終追求是自行感知物理世界并作出決策。

          這意味著建筑行業機器人需要提升具身智能成熟度,這樣它才能適應復雜的工況場景,進而降低建筑工地的系統成本。

          現在,建筑工業機器人的成熟度還有所欠缺,但建筑行業為應對勞動力缺口而擁抱科技變革的方向已是大勢所趨。

          “機器人天團”各司其職

          過往,建筑工地上塵土飛揚,一身漆水泥漿的工人在其中來來往往。而現在的建筑工地已換了“模樣”,擁有了更多的科技元素。

          記者在現場看到,中建三局西南公司的建造項目用了很多機器人。

          有著兩根“小天線”(激光接收器)的是激光整平機器人,它主要做精準找平的工作。

          激光整平機器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四盤抹光機器人則拖著一個大大的抹光盤,在混凝土初凝后抹平地面。

          抹光機器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地坪研磨機器人則帶著激光雷達“眼”,自動規劃路線,在車庫、車間等地“打磨”地坪。

          地坪研磨機器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各種各樣的機器人,組建成了“建筑機器人天團”。

          這些機器人集合了多種科技,比如具備4小時甚至更久的續航時間、搭載用于無人機和自動駕駛的激光雷達、算法電控等智能手段介入程度深。

          結合這些技術,地坪研磨機器人能通過激光雷達掃描識別出墻、柱等物體位置,進行自我實時定位、自主導航、自動路徑規劃,實現全自動研磨作業。不難看出,其路徑規劃原理和掃地機器人、割草機器人相似。

          中建三局“機器人天團”的另一特點是功能互補強。激光整平機器人精準找平地面,抹光機器人負責混凝土收面打磨,地坪研磨機器人則處理環氧、固化劑地坪。除此外,還有砌筑、抹灰機器人替代工人干重活。

          抹灰機器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機器人幫助我們大大提升了人效,兩個工人配一個機器人,每天能處理500平方米的作業,單純靠人工,每個人每天只能處理50平方米的作業。”中建三局西南公司負責機械的工作人員介紹,機器人可以克服天氣炎熱等外部不利環境,比如高溫天時它可以代替工人工作,每天的作業時間也能達4個小時以上。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從今年開始在建筑項目中投放機器人。之前,他也去各個展會、論壇等活動上考察了各式各樣的工業機器人。“這是一塊新興領域,這兩年都很熱,所以我們在關注。隨著機器人行業越來越成熟,最終也會幫助我們降低成本。”他介紹說。

          除了建筑機器人,記者還看到了遠程控制5G智能塔機的過程。以前,工人需要爬上數十米高的塔臺操作塔機。但在項目現場,兩名年輕人在地面操作室即可控制塔機。

          有關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工地也需要更多高素質工程師,以便更快速地匹配智能化操作崗位。

          要提升建筑機器人的具身智能成熟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機器人行業越來越受關注,更多建筑行業細分領域的機器人也在涌現。在上個月的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上,記者就曾見到上海建工(SH600170)的建筑機器人。該公司一款外立面安全檢測爬行機器人,能通過三維、表觀成像監測大廈外墻磚空鼓情況,實現厘米級空鼓定位。這一機器人也能解決幕墻清潔的安全問題,讓高危、重復勞動變得更高效更安全。

          “機器人應用后的效率提升大概是在20%~40%,會因為工況環境不同而有所區別。”中建三局西南公司技術支持中心主任柳之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地面上的工況環境比較復雜,拐角之類的地方較多,它的效率提升要小一點。但是在地下,使用機器人后能提升效率40%左右。四川省委黨校(東校區)項目經理圖鴻補充道:“現在用到建筑工業機器人身上的一些自動避障能力還有所欠缺,比如從一樓自動爬到二樓的穩定性不夠。”

          圖鴻向記者表示,建筑行業應用工業機器人的趨勢是明顯的,但真正要做到智能建造還需要降低設備成本和提高具身智能成熟度。“建筑行業很復雜,行業機器人的最終追求是去感知物理世界并作出決策。”圖鴻表示。

          今年3月,咨詢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出版的《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分析、行業趨勢和統計、成長預測(2025—2030年)》顯示,建筑機器人市場今年的規模為4.4249億美元,到2030年將達到9.0953億美元,預測期內(2025—2030年)的年均復合增速為15.5%。另一研究機構Martin Placek預測,2024—2030年全球建筑機器人市場年均復合增速約11%。受建筑產品的非標準化、建筑場景的動態性、建筑機器人技術的復雜度等因素影響,目前從事建筑機器人研發和生產業務的企業不多,規模化產品較少,行業集中度低,市場格局暫未形成。

          從全球市場來看,目前至少有美國、日本、新加坡等10個國家已涉足建筑機器人的開發。

          中建三局西南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肖容寬認為,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年輕人愈發不愿意去工地等因素影響,人力成本未來會越來越高,機器人使用成本則越來越低。兩條成本“曲線”的拐點交織在一起時,就預示著建筑智能化時代的到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機器人 自動化設備 遼寧省 機器視覺 新型工業化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1页 | 亚洲欧美偷拍综合一区 |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