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12:15:09
6月19日,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融城杯金融科技創新案例評選”活動發表演講時強調,數字金融創新需注重金融模型的安全和可信,他還提出“高中初小”原則以平衡創新與風險。他提到,金融模型需具備高可靠性、可解釋性、合法性和經濟性,并呼吁加快數字金融監管創新,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系統。李禮輝表示,可信任數字金融需讓監管機構、市場和客戶都信得過,同時要在風險可控范圍內鼓勵創新。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陳旭
6月19日,在新金融聯盟、金融城主辦的第十屆“融城杯金融科技創新案例評選”啟動儀式上,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闡述了他對數字金融創新的思考。
他表示,在當前超高速發展的數字金融智能化創新進程中,需要強調金融模型的安全和可信。
李禮輝在現場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提問時表示,可信任數字金融,就是要讓監管機構能看得明白,要讓市場信得過,客戶信得過。
數字金融發展需要兼顧安全與高效、創新與風險。對此,李禮輝提出“高中初小”原則。他認為,若滿足相關原則,對風險容忍度可適當放寬。
李禮輝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攝
在活動的演講環節,李禮輝表示,要做到金融模型的安全和可信,需考慮多方面因素。
首先是高可靠性。金融機構部署AI模型,必須配置先進的安全技術工具,做到既能抵抗惡意攻擊,又能避免偶發性的安全隱患。
對此,李禮輝提到幾個“特別注意”事項:用于市場分析和預測,特別注意克制模型幻覺;用于客戶篩選和分層,特別注意避免模型歧視;用于量化交易和投資顧問,特別注意防止算法共振;用于身份識別和驗證,特別注意抵抗AI虛假;用于線上線下客戶服務,特別注意消解機器冰冷感等。
其次是可解釋性。他說,盡管要做到這點現在還有困難,但若能展現完整的推理路徑和邏輯,把模型行為轉化為可理解規則和可視化過程,則有可能實現從結果正確向過程可解釋的跨越。
再次是合法性。李禮輝認為,金融智能體適用于市場分析、風險評估、財富管理、量化交易、產品定制、內部審計等專業化比較突出的領域。
技術上,需提供行業最佳流程、最佳標準的數據支持,培育具有自主的感知學習行動和決策能力的金融智能體,確保復雜場景中達到可信任的專業水準。
制度上,需要確立金融智能體法律地位,明確金融智能體行為邊界,明確金融機構管理者的決策責任。
最后是經濟性。在他看來,行業智能化創新,需要通過垂直模型實現。金融業涵蓋銀行、保險、證券、投資、財富管理等不同領域,不同領域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金融管理等需求大同小異,若通過海量數據預訓練行業級金融模型并不斷調優,再根據不同機構、不同單位需求調試差異化應用,定制企業級金融模型,可降低模型開發邊際成本,擴展模型應用范圍。
李禮輝表示,在軟算力建設方面,應支持有實力的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深度合作,引領開發行業級的金融模型和應用軟件,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企業級金融模型服務和軟件服務。硬算力建設方面,應實現可信技術協同和可靠資源共享,通過共建數字金融生態圈,實現高效率、低投入、個性化的數字金融創新。
李禮輝回答每經記者提問時表示,可信任數字金融,重要的一點是做到數據可信。“比如一些模型本身難以達到可信要求,其提供的數據不可信,就是不可用的。”他進一步指出,可信任對于金融業而言,特別重要的是要保護客戶的金融資產安全,保護客戶個人數據隱私。
李禮輝強調,可信任數字金融,是要讓監管機構能看得明白,要讓市場信得過、客戶信得過。“你做的系統,監管機構看不明白,你也用不了。”
對于數字金融治理,李禮輝提出,要建設安全高效的數字金融創新制度。數字金融創新,并非是給傳統體制、傳統流程加上一個數字化外套,而是從根本上改革體制、重構流程、再造底層系統。假如執行過于嚴苛的監管,可能抑制創新和產業發展。
他認為,可考慮采納“高中初小”的原則——“高”是占領全球技術高地,“中”是全球領先的中國方案,“初”是有能力把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小”是實現風險概率和風險成本最小化。
李禮輝進一步表示,要加快數字金融監管創新。要完善法律法規,明確數字金融業務規范;完善一體化穿透式金融監管系統,降低監管成本的同時降低被監管成本;要完善數字金融審核制度,完善AI平臺的測試標準和方法;還要完善數字金融市場風險分析和監測系統,從而在未來智能化的數字化市場交易中,能夠有效管控異常交易和市場操縱。
對于如何兼顧好創新與監管,李禮輝回答每經記者提問時表示,這涉及數字金融治理的策略、力度等。“沒有絕對的控制,也沒有絕對的放松。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確保金融市場穩定,確保金融創新的安全性,確保金融消費者利益,都屬于金融監管底線。但又不能因為一項創新有風險就不能做,否則產業不可能創新和發展。金融同樣如此,假設有風險就不能做,創新可能都被遏制了。”
李禮輝同時強調,風險也不能不管。“不管就可能發生很大風險。比如2017年七部門叫停代幣發行融資(ICO),這種類似于賭博去中心化金融投資,一旦任其進一步發展,可能就有很大的問題。”
李禮輝告訴每經記者,在“高中初小”原則下,可適當放寬風險容忍度。“放寬到有能力管控在萌芽狀態,管控在比較低的風險概率和損失概率下,從而允許機構在這一范圍內去創新和嘗試。當一個模型剛起步,小問題可以糾正,而不是一開始便遏制創造性。當探索比較成熟時,達到可信程度,方可在更大范圍推廣。”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壽林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