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20 10:04:58
2025年5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就俄烏問題通電話。特朗普稱,俄烏將立即啟動旨在實現停火的談判。普京表示,俄方將提議并準備與烏方就未來可能達成的和平協議研究起草備忘錄。同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烏方愿與俄方“以任何能產生結果的形式”進行直接談判,但不會在領土問題上妥協。此外,俄烏雙方在近期仍有軍事沖突,互有攻防。
每經編輯|畢陸名
據新華社5月20日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19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就俄烏問題通電話。特朗普在通話后說,俄羅斯和烏克蘭將立即啟動談判,以實現停火。普京表示,俄方將提議并準備與烏方就兩國未來可能達成的和平協議研究起草一份備忘錄。特朗普當天還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澤連斯基表示,烏方不會在領土問題上妥協。
據央視新聞20日報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19日晚在結束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話后表示,烏方愿與俄方“以任何能產生結果的形式”進行直接談判,但不會在領土問題上妥協。
澤連斯基19日深夜在社交媒體發文說,當天他與特朗普進行了兩次通話,其中一次是在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開始前。他向特朗普重申了烏方愿進行全面、無條件停火的立場,并呼吁美歐繼續施壓俄方以促成“真正和平”。
澤連斯基說,烏方已準備好“以任何能產生結果的形式”與俄羅斯進行直接談判,烏方正在考慮包括土耳其、梵蒂岡、瑞士等在內的所有可能開展談判的地點。
澤連斯基說,烏方還與歐洲領導人一道討論了可能采取的進一步措施,包括對各方提案進行客觀評估。他認為,美國和歐洲的代表應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談判過程,美國不“淡出”談判和實現和平的努力尤為重要。
另據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澤連斯基19日晚在特朗普結束與普京的通話后在基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烏方不會在領土問題上妥協,不會從其領土撤軍。烏方關于結束戰爭的原則條件包括停火、交換被俘人員、送返烏克蘭兒童等。
據新華社5月20日消息,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說,他剛剛同普京結束2個小時的通話,通話“挺順利”。“俄烏將立即啟動旨在實現停火的談判,更重要的是,這是旨在結束戰爭的談判。具體條件將由雙方協商確定,因為他們掌握著其他人無法知曉的談判細節”。
特朗普說,此次通話“基調和氣氛都非常好”,俄方表示希望在俄烏沖突結束后與美開展大規模貿易,他贊同這一想法。“俄羅斯擁有巨大機會創造大量就業和財富,潛力無限。同樣,在國家重建過程中,烏克蘭也能從貿易中受益匪淺”。
特朗普說,梵蒂岡已表示“非常樂意主持談判”。
特朗普說,他在與普京通話后,還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法國、意大利、德國和芬蘭領導人通了電話。
據新華社5月20日消息,普京19日在俄西南部城市索契與特朗普通電話。據克里姆林宮官網發布的消息,這次通話持續了兩個多小時。
普京在通話結束后發表的聲明中說,通話“內容很豐富且相當坦率”,總的來說非常有益。特朗普表達了其關于俄烏休戰停火的立場,他則指出俄羅斯也支持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目前需要做的是找到通向和平的最有效途徑。
普京表示,俄美總統商定,俄羅斯將提議并準備與烏方就兩國未來可能達成的和平協議研究起草一份備忘錄。備忘錄將確定一系列主張,如解決危機的原則、可能達成和平協議的時間表,以及在達成相關協議的情況下臨時停火等。
普京說,俄烏雙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談判參與者之間的聯系已經恢復,這表明“我們總的來說走在了正確道路上”。目前的關鍵問題在于俄烏雙方需要最大限度地展現出對和平的意愿,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他強調,俄羅斯的立場是明確的,對俄方最重要的就是“消除這次危機的起因”。
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代表團16日在伊斯坦布爾重啟關于和平解決俄烏沖突的直接談判。雙方就互換1000名戰俘達成共識,同時“原則上”愿意繼續接觸和談判,但談判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央視新聞20日報道,當地時間5月19日,烏克蘭武裝部隊發布戰報稱,當日凌晨,俄羅斯使用無人機對蘇梅州發動襲擊,造成2人受傷。?此外,烏克蘭空軍通報稱自18日23時起,俄軍使用112架攻擊型無人機襲擊了烏克蘭,截至19日9時30分,烏防空導彈部隊、烏電子戰部隊和機動火力組在烏東部、北部和中部擊落76架無人機,另有35架無人機丟失目標。
俄國防部19日通報稱,過去一天,俄軍在蘇梅、哈爾科夫等方向打退烏軍多次進攻并發動多次攻勢,打死打傷烏軍人員超1215名。俄軍還打擊了142個地區的軍用機場、彈藥庫、物資技術設備等基礎設施、烏軍和外國雇傭軍臨時部署點。俄防空系統擊落127架無人機。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