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26 10:28:58
4月24日,和君咨詢CEO潘松挺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AI技術正在顛覆消費行業,但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工具應用層面。他認為,AI對科技創新紅利的放大效應最強,能縮短研發周期、洞察消費趨勢。潘松挺提出,反“內卷”需跳出“存量廝殺”,從技術創新、生態構建、全球化布局開拓增量空間。
每經記者 張梓桐 每經編輯 文多
AI(人工智能)浪潮洶涌下,“恢復和擴大消費”被擺在了優先級位置,消費行業正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消費企業如何抓住“時代紅利”?又如何打破“價格戰”“流量戰”的困局,實現反“內卷”?這成為2025年消費行業的焦點話題之一。
4月24日,和君咨詢CEO(首席執行官)、資深合伙人潘松挺就上述問題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政策的核心作用并非顛覆行業底層邏輯,而是通過資源配置優化市場環境,加速推動行業向“產品品質化、需求細分化、渠道多元化、管理高效化”的方向演進。
潘松挺從事企業咨詢工作二十余年,主持超過100個咨詢項目,擔任多家消費品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和戰略顧問,在消費品領域有著豐富的咨詢服務經驗。而由他所著的消費領域新書《穿越周期:消費品企業的戰略破局》也剛于近日上市。
潘松挺認為,AI技術正在顛覆消費行業,但大部分企業仍停留在工具應用層面。在消費品“十大紅利”中,AI對科技創新紅利的放大效應最強。
潘松挺還預測,行業未來將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市場一定會推動一批以‘質價比’取勝的消費品品牌,比如蜜雪冰城、名創優品;同時也會培育一批國產高端品牌,如老鋪黃金。”這種分化格局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企業需要根據自身定位選擇適合的發展路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時,把擴大國內需求擺在首位,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因此,市場普遍認為,消費企業將迎來一波政策紅利。
潘松挺表示,企業想要將宏觀政策轉化為自身的“時代紅利”,關鍵在于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
“政策像是催化劑,讓原本存在的趨勢更加顯性化——比如下沉市場與高端化的長期并存,這本質上是消費分層與產業升級共振的結果。”潘松挺強調。
他認為,消費行業的政策紅利最終會惠及行業頭部企業,因為能夠吃到紅利的一定是行業里的佼佼者,這個時代已經沒有靠“躺”能吃到的紅利了。
在縣域消費爆發的趨勢下,潘松挺認為,企業應抓住這一契機。他認為,縣域消費爆發是城鄉二元結構在經濟發展特殊節點上的趨同,是必然趨勢,政策只是放大了這一趨勢。企業要洞察趨勢、順應趨勢,通過打造優質產品、優化渠道布局、提升品牌形象等方式,在縣域市場中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在AI技術席卷消費行業的當下,潘松挺認為,AI最大價值在于放大“科技創新紅利”,傳統消費品研發周期長達12~18個月,而AI能將其縮短至6個月以內。
他強調,AI不僅是效率工具,更能洞察人類難以捕捉的消費趨勢,比如通過情感計算分析社交媒體情緒,預判哪些小眾需求會走向大眾市場。
當“國貨潮”褪去情緒濾鏡,如何從“網紅”走向“長青”?潘松挺認為,關鍵在于補齊三大戰略短板:質價比護城河、全渠道掌控力、組織進化能力。“消費品行業的競爭本質是‘馬拉松’而非‘百米沖刺’,短期靠流量,長期靠系統能力。”
在潘松挺看來,質價比并非簡單的“低價高配”,而是對“價值等式”的重構,是用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是用品質升級提升溢價。
對于新消費品牌“從1到10”靠“爆品”,但“從10到100”卻崩盤的現象,潘松挺認為,“第二增長曲線”的構建需要前置。雖然大部分行業在“從10到100”的發展階段仍靠主業增長即可,但第二曲線也是企業未來持續做大的必選項,且需要長期培育。
他表示,在“10到100”的發展階段,企業應開始第二曲線的孵化或關注,在主業發展良好、資金實力較強時進行布局。不過,第二主業的發展節奏不能過快,要根據自身資源與基因選擇賽道,不能為了擴展規模而盲目涉足。
“新消費品牌死于渠道單一化的案例太多了。”潘松挺警示,全渠道能力的本質是“用戶觸點管理”。他進一步詮釋道:“年輕消費者習慣在抖音‘被種草’、在小紅書查測評、在天貓下單、在線下門店自提。企業需構建‘內容種草—搜索轉化—即時零售’的閉環,比如通過AI算法分析不同渠道用戶的行為數據,實現精準選品和庫存調配。”
在消費行業深陷“價格戰”“流量戰”困局的當下,潘松挺指出,真正的反“內卷”需跳出“存量廝殺”,從技術創新、生態構建、全球化布局三大維度開拓增量空間。
“AI技術正在顛覆消費行業,但大部分企業仍停留在工具應用層面。”潘松挺認為,在消費品“十大紅利”中,AI對科技創新紅利的放大效應最強。AI作為科技創新的基礎,適用性廣、發展迭代快,所以對消費的顛覆性最強。目前,AI在汽車、手機、眼鏡等領域的應用已不僅限于“工具應用”,而是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力量。未來,隨著AI在更多行業獲得深入應用,消費行業將迎來更多變革。
消費基礎設施的升級催生了被低估的國產化紅利。隨著中國整體消費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升級,更多領域的國產化成為可能。
在食品、日用品、服裝等基礎領域,過去國外品牌占據絕對頭部位置,但在潘松挺看來,隨著基礎設施提升、科技創新在消費領域的突破,中國在消費領域的各賽道都將迎來更多國產化的機會。區域品牌可借力基礎設施升級實現全國化突破。
在生態維度,針對業內普遍存在的“產品思維固化”問題,潘松挺提出向“生態思維”轉型的路徑。
“當企業從‘賣產品’轉向‘賣生活方式’,市場空間將從單品競爭拓展至生態占位。”他分析說,這種轉型需要企業具備跨品類整合能力與數字化技術支撐。
在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潘松挺建議企業將視野轉向全球化。“全球化不是簡單的市場平移,而是基于本土化洞察進行品類創新。”他強調,中國的飲食文化、制造效率等優勢正為休閑食品、新茶飲等品類的出海提供戰略機遇。
“消費行業的未來,屬于那些能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系統能力、將國貨情懷沉淀為產品實力、將技術變革轉化為商業創新的企業。”潘松挺總結道,在政策推動消費升級、技術重塑產業邏輯的雙重背景下,企業唯有擺脫短期流量依賴,以技術深耕并構建壁壘、以生態思維重構價值、以全球視野開拓市場,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構筑不可替代的長期優勢。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