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21 23:59:34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馬飛教授指出,超50%年輕乳腺癌患者有生育需求,但最終生育者不足5%。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孫玲教授表示,腫瘤患者生育力保護存在黃金期,即手術切除病灶后、放化療前的1到2周。專家呼吁促進腫瘤醫學與生殖醫學融合,保護患者生育力。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陳俊杰
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主題是“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目前,隨著癌癥診療技術不斷進步,讓患者生活得更加“體面”,比如年輕患者的生育需求,也是醫學專家研究的方向。
“我們有個統計數據,超過50%的年輕乳腺癌患者有生育需求,但最終真正生孩子的不到5%,這中間有10倍大差距,我們可以理解成‘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馬飛教授表示,從現狀來看,腫瘤患者的生育力保護意識存在明顯不足,希望通過規范化的診療質量控制,從早發現和防治乳腺癌開始;其次是呼吁患者通過早育來降低乳腺癌等疾病的風險,提高公眾對腫瘤健康和生育健康的意識。
主辦方供圖
中國每年約有1700萬名女性被診斷為惡性腫瘤,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統計,2022年中國乳腺癌新發病例數為35.72萬例,在女性癌癥中僅次于肺癌,占癌癥新發病例數的15.6%。而且,近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逐漸年輕化。
在腫瘤領域,大部分醫生對生育力保護的意識不強,他們往往把大量精力放在腫瘤治療上,忽視了患者的生育需求。患者層面,有些是不知道可以生育,有些則對于是否能生育持懷疑態度,還有不少人對于治療腫瘤和生育的選擇有不確定性,當緩過來時很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保護期。
馬飛表示,腫瘤患者的生育力保護意識存在明顯不足。很多患者擔心腫瘤會復發,也擔心腫瘤會遺傳給孩子,所以不敢生。還有些是客觀條件上沒辦法生育,乳腺癌的化療、內分泌治療導致的卵巢早衰和損傷都會導致患者不孕不育。內分泌治療至少5年,有些患者甚至需要10年、個別長達15年。如果是25歲開始接受10年治療,結束時也已經35歲了。
“主觀層面的認知是主要原因。”馬飛說,首先要告訴大家不要恐懼,不要“不敢生”。有些人擔心遺傳因素,但實際上腫瘤是多基因、多因素的綜合性疾病,不屬于單基因遺傳病,真正的遺傳性乳腺癌只占5%~10%,即便是攜帶遺傳基因的人,罹患腫瘤的概率在40%~60%,傳給子女的概率是50%。
女性的生育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是一種自然趨勢。21歲~35歲這一時間段被認為是女性生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備孕,能夠提高妊娠的幾率。同時,卵子的質量、數量都更優,生的孩子也會更健康。
“35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大約在10%~12%。”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生殖醫學中心孫玲教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35歲以下冷凍胚胎的妊娠成功率可以達到50%,與不孕不育的妊娠率相近。現在她所在的醫院對所有適齡生育的患者都會進行生育需求方面的溝通,對于有需求的,再與腫瘤科等其他科室的醫學團隊一起評估卵巢功能、制定生育保護措施與腫瘤治療計劃實現一體化。
孫玲也提到,當前輔助生殖技術已進入臨床成熟應用階段。針對腫瘤患者的生育力保護,存在一個至關重要的時間窗口——即在腫瘤手術切除病灶后、尚未啟動放化療前的1到2周黃金期。在這一關鍵階段實施生育力保存方案,患者可通過玻璃化冷凍技術實現胚胎、卵子、卵巢組織等的高效保存。
在馬飛看來,實現腫瘤患者在腫瘤醫學和生殖醫學的雙向轉診是生育力保護的關鍵。首先,在患者層面,要多向其開展教育,治愈腫瘤是前提,他們可以享受生育的基本權利,實現腫瘤生存和生育健康的“魚和熊掌”兼得的訴求。從醫學專業層面看,要促進腫瘤醫學和生殖醫學的高度融合,在不影響患者生存,也不影響治愈率的前提下,盡可能通過診療策略的改變減少對生育力的傷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