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17 18:01:26
◎4月16日,中證1000、中證500股指期貨年化基差率分別達17.1%、13.2%。
◎近期股指期貨深度貼水引發市場關注,某券商金工首席認為,這可能與機構對沖需求增加有關。
◎歷史經驗顯示,IC、IM期指深度貼水后,市場多處于相對低點。中信證券研報認為,這或許意味著A股短期“籌碼底”已現,后市或趨勢性反彈。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彭水萍
最近幾天,股指期貨的深度貼水引發了不少機構人士的關注。截至4月16日,中證1000、中證500股指期貨年化基差率分別為17.1%、13.2%。
距離目前最近的一次股指期貨深度貼水發生在2024年1月中旬,彼時雪球產品大面積敲入引發股指期貨多頭集中平倉。時隔一年多后,最近期指再度出現深度貼水,又是為何?
這幾天,股指期貨出現的深度貼水在市場上引發了不少關注。據中信證券研報,截至4月16日,中證1000、中證500 股指期貨年化基差率分別為17.1%、13.2%,分別處于2023年以來99.4%分位數水平,2018年以來95.4%、2023年以來99.4%分位數水平。
盡管隨著本周五股指期貨交割日的即將到來,最近幾天近月合約貼水幅度有所收斂,其中IM2504合約今日收盤已經升水,但遠月合約貼水仍然較深。
回顧一年多之前的2024年1月中旬,彼時IM期指(中證1000期指)貼水幅度一度創下歷史最高水平。而造成當時股指期貨深度貼水的原因除了與空頭對沖有關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部分2023年上半年發售的中證1000雪球期權出現集中敲入,進而引發期指多頭平倉。
相比之下,近期雪球產品并未出現大面積敲入。某券商金工首席認為,最近期指貼水加深可能是因為近期機構對沖需求增加導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證1000、中證500股指期貨外,目前上證50、滬深300期指也處于貼水狀態。不過相比之下,中證1000、中證500股指期貨的貼水幅度更深。
對此,某期貨公司經紀業務條線人士向記者指出,“(最近IC、IM期指深度貼水)流動性是主要原因,市場因素導致最近中小盤股賣出壓力增加,持有中小盤股票的機構為了避險從而選擇中證500和中證1000股指期貨對沖,買盤不足而賣盤增加,從而打出很大貼水。而滬深300期指貼水比中證500和中證1000要小,可能是因為中央匯金近期主要買入滬深300ETF,那么作為機構投資者,賣出滬深300股指期貨對沖的需求就會比中證1000少很多。”
他進一步指出,中證500和中證1000主要權重行業包括新能源車、光伏,芯片等,當前對沖需求較強,而滬深300主要權重是金融、大消費,所以避險需求就弱一些。
另外,某期貨公司資深經紀業務人士分析指出,4月7日市場出現大幅調整也波及股指期貨,當天中證1000期指多個合約都出現跌停,對多頭的沖擊較大,短期內一些投資者可能會回避股指期貨部分品種,這也可能會導致貼水加深。
既然股指期貨深度貼水的出現與當時所處的市場狀態高度相關,那么兩者之間究竟有何對應關系?
有機構分析指出,從歷史經驗來看,市場經歷短期快速回調而出現IC、IM 期指深度貼水后,多數情況下對應市場的相對低點。
據中信證券研報,2022年7月以來,中證1000期指貼水幅度較深的時點分別對應2022年9月、2024年1月、2024年7月。這些時點對應中證1000指數即便不是絕對底部,也大多是相對低點。
畫圈處為近年來中證1000期指貼水幅度較高的時點(圖片來源:中信證券研報截圖)
另外,2018年以來,中證500期指出現深度貼水的時點分別2019年5月、2020年3月、2021年9月、2024年1月。除了2021年9月外,其余時點都對應中證500指數相對低點。
對于目前股指期貨的深度貼水現象,中信證券最新發布的研報指出,這或許意味著A 股短期的“籌碼底”已經見到,“從歷史經驗來看,市場經歷短期快速回調而出現IC、IM期指深度貼水后,多數情況下將出現趨勢性反彈,而在此過程中期指貼水或隨市場上行而收窄。”
另外,中信證券認為,在此深度貼水階段,持有中證500、中證1000股指期貨相比持有中證500、中證1000的指數基金大概率將獲得可觀的超額收益。
記者注意到,在經歷上周初的短期沖擊后,目前不少機構對后市持偏樂觀態度,有的券商甚至明確看多后市。
國泰海通策略團隊日前發布研報指出,“在市場企穩反彈后,建議繼續保持對中國股市的多頭思維:1)美國全球對等關稅的推遲顯示經濟衰退擔憂、美元信用下滑仍是政策執行的硬性約束,后續全球對等關稅落地或仍有反復,但不確定性預計將邊際收斂,市場對關稅風險的計價已較為充分;2)中美博弈烈度仍然較高,但決策層對于扭轉形勢與支持資本市場的決心明朗,中央匯金明確資本市場‘國家隊’、‘平準基金’的定位,股指下行有底;3)不確定性沖擊后,要看到中國市場更多的確定性。負面預期和交易結構同步出清、決策層態度的積極變化、無風險利率下降帶來增量資金入市,均構成了2025年中國股市轉型牛和逆向投資的基礎。”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15528532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