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18 15:28:25
3月17日,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的母公司Catalyst Brands向特拉華州法院提交第二次破產保護申請。這一事件源于Forever 21線下客流減少、電商競爭加劇及供應鏈效率低下等問題。Forever 21由張氏夫婦于1984年在洛杉磯創立,曾是快時尚行業的領軍者,但因缺乏品牌溢價能力、定位模糊以及庫存風險增加,逐漸失去競爭力。
每經記者 宋美璐 畢媛媛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六年內兩度深陷破產泥潭,快時尚鼻祖Forever 21的墜落軌跡再次敲響行業警鐘。
3月17日,Forever 21的母公司Catalyst Brands向美國特拉華州法院提交破產保護申請,這家曾經的快時尚巨頭,當前資產估值僅為1億~5億美元,負債卻高達10億~100億美元。根據文件,2024年Forever 21損失了1.5億美元,2025年預計虧損約1.8億美元。
在全球快時尚行業加速洗牌的當下,Zara、H&M也面臨增長困境,而Shein、Temu等新興電商巨頭正在重塑行業規則。當“幾個月的生產周期”被壓縮到“7~15天”,傳統快時尚品牌還能快得起來嗎?
3月17日,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的母公司Catalyst Brands向特拉華州法院提交第二次破產保護申請。這是該品牌在六年內經歷的第二次破產危機,其困境主要源于線下商場客流的持續萎縮及電商競爭的加劇。
媒體報道,法庭文件披露,Forever 21目前在美國運營約350家門店,但由于未能找到潛在買家,公司很可能啟動全面清算程序。不過,其商標與知識產權仍由Authentic Brands集團持有,這意味著未來該品牌可能以其他形式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Authentic Brands首席執行官Jamie Salter曾在2024年公開承認,收購Forever 21是“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失誤”。
財務數據顯示,Forever 21當前資產估值僅為1億~5億美元,負債卻高達10億~100億美元,債權人數量超過1萬名。公司表示,若能在破產保護期內尋得合適的收購方,將推動持續經營交易。目前,其美國境內門店及官網仍正常運營,國際業務也未受到影響。
此次破產背后折射出更深層的資本迷局。2025年1月,Forever 21的原母公司Sparc集團?(由Authentic Brands與西蒙地產、布魯克菲爾德資管共同成立)與百貨連鎖品牌JC Penney合并,組建新實體Catalyst Brands。合并聲明中,公司曾暗示正在為Forever 21“探索戰略選項”,但最終未能扭轉頹勢。
這家由韓國移民張氏夫婦于1984年在洛杉磯創立的品牌,曾是快時尚行業的標桿。巔峰時期,其全球門店數量超過800家(美國占500家),憑借低價潮服吸引大批年輕消費者。然而,隨著快時尚行業加速迭代、線上購物興起,以及大型購物中心衰落,Forever 21逐漸失去競爭力。2019年首次破產重組后,其門店規模已縮減近半。
根據相關文件,僅在2024年,Forever 21就損失了1.5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損失約1.8億美元。
對于Forever 21走向破產的原因,無時尚中文網創始人唐小唐分析稱,Forever 21的核心問題在于缺乏品牌溢價能力,隨著ZARA、H&M等歐洲品牌以及優衣庫進入美國市場,這些品牌憑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時尚的設計和高效的供應鏈,迅速搶占市場份額,Forever 21的規模逐漸縮小,品牌影響力也隨之減弱。但與此同時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疊加持續虧損導致惡性循環。沒有市占率和銷售量的支撐,邊際成本過高必然壓縮利潤空間,在經濟下行周期中,這種經營模式更顯脆弱。
時尚產業獨立分析師、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偉雄則認為,雖然外部環境有諸多問題,但Forever 21破產更多的因素在于內部自身經營問題:“Forever 21在品牌定位上,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價格既不夠親民以吸引對價格極度敏感的消費者,又缺乏足夠的品牌溢價來支撐較高的定價,難以與中高端品牌競爭。這種不上不下的定位導致其目標客戶群體模糊,市場認知度不斷下降。”
“考慮到來自外國快時尚公司的競爭??以及成本上升、影響我們核心客戶的經濟挑戰和不斷變化的消費趨勢,我們一直無法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Forever 21首席財務官布拉德·塞爾(Brad Sell)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隨著電商渠道的迅猛發展,本來以“更新快、價格低”為競爭優勢的快時尚突然不靈了,電商渠道強大的供應鏈建設不斷挑戰著傳統快時尚品牌構筑的邊界。
“原本幾個月的周期,現在已經被壓縮到了7~15天。”唐小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生產力供應鏈的效率速度在加速,原本快時尚依賴“大規模生產+季節性上新”,但如今“小單快反模式”興起,Shein等平臺能以超小批量試水,這讓傳統快時尚的庫存風險更大。
換句話說,快時尚不“快”了。
Forever 21的潰敗并非個案。過去幾年,Topshop、New Look等品牌相繼經歷大規模關店,快時尚巨頭——優衣庫母公司迅銷、ZARA母公司Inditex以及H&M2024年營收增速均出現下滑。
整個快時尚行業當下呈現出復雜的態勢,各品牌都在努力提高反應速度,向“快”發展。這不僅包括產品更新速度,還涉及供應鏈、市場響應等多個方面。
程偉雄認為,在激烈的競爭中,品牌找到自己的定位非常關鍵,他舉例,在面對市場競爭時,尤其是新興品牌如Shein等帶來的沖擊,ZARA展現出了一定的優勢。“ZARA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獨特的‘平替’模式。它善于模仿輕奢和奢侈品牌,但又不是直接抄襲,把平替做到極致。”程偉雄說。
但即便是ZARA,也并非高枕無憂。新興品牌的崛起、中國供應鏈平價產品的沖擊以及線上產品銷售模式的變化。H&M、ZARA等已經開始通過關店、漲價等方式,應對通脹挑戰。唐小唐認為,在經濟環境不穩定和生活壓力增大的背景下,消費者對價格變得更加敏感,追求高性價比的產品成為主流消費觀念。“價格競爭仍將是未來快時尚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但會有底線。”程偉雄認為。
談到未來快時尚的競爭態勢,程偉雄認為,“快”依然是關鍵,尤其是形象款和流行款的更新速度要加快,但品牌也需保持自身風格烙印,不能一味追求快而失去品牌特色。此外,柔性供應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它能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生產和供應。
對于Forever 21破產重組后的發展方向,程偉雄表示,由于新資本的進入,公司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作為一個時尚品牌,若想重新崛起,必須緊密圍繞年輕消費者展開。深入了解年輕群體的時尚喜好、消費習慣和價值觀念,通過推出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和營銷策略,重新贏得市場份額。
作為快時尚行業興衰的縮影,Forever 21的二次破產折射出傳統零售模式在供應鏈效率、消費趨勢迭代中的生存挑戰。快時尚商業模式雖未徹底走向“終局”,但已站在十字路口。
封面圖片來源:公司官網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