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08:12:20
每經記者 劉志遠 每經編輯 楊軍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綠色環保與低碳行業正站在新的起點上。
技術創新將繼續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核心。
隨著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氫能技術、智能電網等前沿技術發展,行業將迎來新的增長點。
綠色金融在行業的發展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全國碳市場的建立和完善,使得碳排放權交易成為企業減排和轉型的重要工具。
數字化轉型將成為綠色環保與低碳行業的新趨勢。
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精準的環境監測和管理。國際合作將成為推動綠色環保與低碳行業全球發展的關鍵。
隨著政策引導、市場響應和技術進步,綠色環保與低碳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AI看未來:新興綠色產業、現代服務業將快速發展
綠色環保與低碳行業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未來趨勢呈現出多元化和深層次的特點。月之暗面旗下AI大模型Kimi給出了它的預測:
首先,政策層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如《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的發布,為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政策導向和支持。
其次,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將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低碳技術將引導產業結構轉向低碳產業為主體,新興綠色產業、現代服務業將快速發展。生產端低碳技術將朝著“低成本化、低風險化”趨勢發展,同時,為提升化石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技術將在現有技術基礎上不斷革新,并將著眼于新能源開發與利用。
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將成為未來的重要任務。這包括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流通體系和消費體系,推廣新能源汽車、高能效家用電器等節能低碳產品。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的健全,以及綠色出行、綠色建筑等創建行動的廣泛開展,將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專家展望:當前正處新能源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關鍵時期
就同樣的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也與山東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王必斗展開了討論,以下為采訪實錄:
NBD:在您看來,我國的綠色環保與低碳行業目前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當前的發展特色是什么?
王必斗:近年來,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能源綠色轉型步伐加快,能源體系含“綠”量不斷提升;產業體系持續優化升級,新能源產業鏈壯大,新興產業成新支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PM2.5濃度下降,重污染天數減少,美麗中國建設步伐堅實……
與此同時,我國綠色轉型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挑戰。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環境約束偏緊的國情還沒有根本性改變,化石能源和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高,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此外,全球綠色轉型進程面臨波折,環境和氣候議題政治化趨勢增強,綠色貿易壁壘升級。
NBD:5G、AI等新興技術如何促進綠色環保與低碳行業的發展?
王必斗:新興技術為生態環境的高效能管理,全面打造數字生態文明推進平臺,增強綠色產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同時,也為前瞻布局綠色低碳領域未來產業,培育綠色化數字化服務化融合發展新業態,構建綠色增長新引擎,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
NBD:《“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綠色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1萬億元,綠色低碳行業的發展有怎樣的意義?
王必斗:綠色低碳產業是指運用先進的技術和能源,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消耗和自然環境負面影響的產業。
我國綠色低碳產業擁有相關企業超過200萬家,特別是新能源、電動汽車、節能環保等產業蓬勃發展,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的綠色競爭優勢凸顯,增強了我國國際競爭優勢。最有代表性的是我國新能源汽車表現出強勁動能,鋰電池產業延續增長態勢,已建成全球最完備和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產業鏈。
當前,對綠色低碳行業,仍需要加強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導,進一步加快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全面建成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
NBD:在推動綠色環保與低碳行業發展的過程中,公眾的參與和意識提高也至關重要。您認為應如何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工作?
王必斗:首先,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方面公眾參與的立法。其次,要積極培育引導環保社會組織的良性發展。三是建立公眾參與綠色低碳的激勵機制。
NBD:展望未來10年,您認為綠色環保與低碳行業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王必斗:當前正處于新一輪能源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關鍵時期,機遇和挑戰并存。
一是產業結構偏重,關鍵要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重要手段,逐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脫鉤,尤其需要探索針對傳統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進行智慧化、脫碳化改造,“雙碳”戰略的發展方向應當是經濟增長和碳排放脫鉤,采取一切手段打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
二是“雙碳”戰略正引領和推進能源革命,在西北、東北等太陽能、風能、光伏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積極引導和鼓勵發展新能源產業,尤其是高耗能產業使用綠電,既可以減少碳排放,又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三是綠色金融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可有大作為,建立企業和個人的碳賬戶,通過對企業或個體碳排放有效追蹤、監測、盤查和核算,實現對碳排放量的可計算、可追溯、可交易。
(采訪問題出自每經雨燕智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