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03:51:32
每經編輯|于健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毛澤東詩詞中描寫的長沙,進入了金秋的美好季節。
一城山水,滿城煙火,此情此景很難叫人不流連,這也是網紅長沙長紅不衰的魅力所在。
眼下,比層林盡染更火熱的,是遍布長沙的項目以及工地熱火朝天的氛圍,是全體長沙人抓緊四季度,奮戰一百天,打好收官戰的昂揚態勢。
為了給2024年畫上圓滿的句號,長沙聚焦“3+5+3”標志性工程建設、“六個倍增”計劃實施、“五個十大”項目推進等重點任務加強調度。
穿過絢爛的秋光,一座城市留下了英姿颯爽、全力沖刺的身影。
開放的高地
3月20日,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在長沙召開。這是時隔五年,最高層再次主持召開座談會謀劃中部地區發展新藍圖,為新征程上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指明方向。
隨后的會議和文件,關于“中部崛起”的完整表述發生變化,從最早“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變成“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
“加快”二字尤其突出,反映出國家要求中部崛起的緊迫程度。
中部要加快崛起,除了作為國家的戰略腹地,還得躍上“高地”,這也是“崛起”的題中應有之義。
湖南適時提出抓好“三個高地”建設,即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
湖南和長沙不沿海,想擁抱世界,成為開放的高地,必須水陸空一起發力,打造“全新的沿海”。
今年前三季度,長沙黃花機場旅客吞吐量2378.5萬人次,同比增長16.2%,創歷史新高。若繼續保持增速,年底將超過南京,成為全國航空第十城。這也將是全國十大航空城首次出現中部城市的身影。
機場不僅反映航空運輸,也是經貿的晴雨表。城市經濟越發達,經貿往來越頻繁,機場旅客/貨郵吞吐量才會水漲船高。
長沙黃花機場改擴建工程正熱火朝天建設中,預計于2026年完成。屆時長沙不僅將擁有三條跑道,新建50萬平方米的T3航站樓也將成為中部最大航站樓,能滿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6000萬人次的要求。
更多機遇圍繞臨空經濟而涌現。
今年以來,長沙自貿臨空區已完成簽約項目數72個、實現開工項目80個、固定資產投資62.53億元、總稅收約34億元(含關稅)。長沙自貿臨空區成立3年來,已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額超2000億元。目前,該園區已成為改革創新的“試驗田”、臨空產業集聚發展的“增長極”、擴大開放合作的“新高地”。
與黃花機場遙相輝映,長沙西站“杜鵑花開”的姿態也正在呈現。
長沙西站總建筑面積約49萬平方米,是國內首個以“十字形”平面作為站廳布局的高鐵站,開創了高鐵站的新模式。長沙西站落成后,長沙將在京廣與滬昆雙高鐵通道基礎上,成為串聯川渝、湘贛、閩粵的超級樞紐。
與此同時,湘江長沙至城陵磯一級航道建設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湘江長沙綜合樞紐三線船閘最近也正式開工建設。
作為全國高等級航道網“四縱四橫兩網”中一縱的重要組成部分,湘江長沙至城陵磯一級航道將有效破解湘江高等級航道瓶頸,長沙3000噸級船舶可“通江達海”。
一座更通達的城市,可以更好地擁抱世界,成為開放的高地。這也讓長沙無論在2024年的收官沖刺中,還是在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都能更好地跑出“加速度”。
創新與產業“雙驅動”
作為規劃期到2035年的空間藍圖,國土空間規劃最近走進公眾視野并引發熱議。國家戰略下,各省“分工”耐人尋味。
與這一輪獲批的重點城市均鮮明強調“先進制造業”不同,省級層面目前只有4個被明確賦予“工業”職責,湖南是中部唯一。湖南被定位為“工業發展的重要省份”,體現了與其他地區差異化的功能定位。
而且根據批復,“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接下來將在空間組織方式上“深度捆綁”。湖南要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為此湖南提出“3+5+3”標志性工程建設,其中涉及科技創新的有5個工程,即推進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質升級、建設湘江科學城、實施“4+4科創工程”、建設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推進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創新工程。
省會長沙的重要性與責任,由此可見。
在過去十年間,長沙實現了R&D經費、科技創新平臺、高新技術企業、高科技人才等7個科技創新關鍵指標的倍增,創新能力已經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去年,長沙再接再厲,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超過3%,獲評2023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還是全國首批國家創新型城市,坐擁2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和14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最近一年,長沙全球研發能級持續提升,新增研發機構866家,月均新增數為去年同期的4.3倍;全社會研發投入預計達5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7842家。同時,長沙位居2024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榜第32位,同比提升5個位次。
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業本身互為表里。長沙“兩手抓”“兩手硬”,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也不斷夯實產業底座。
湖南是湘商思念的故鄉,湘商是湖南寶貴的資源。岳麓峰會發起時,長沙就喊出了“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近年一大批湘籍企業家尤其是青年企業家回鄉創業,帶回資金、人才和技術,成為長沙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2023年5月,湘商回歸的標志性項目——德賽電池儲能電芯項目一期在望城經開區正式量產,這是全球最先進的電池自動化生產線。
隨著這一湘商回歸項目的落地,不僅標志著長沙的儲能材料產業將實現從動力電池到“3C”電池比翼雙飛的格局,更代表著在這一鏈主企業的帶動下,各類優質研發設計企業、電力設備企業等上下游企業將會逐漸匯聚,推動長沙的千億級先進儲能材料產業向2025年的1500億量級邁進。
人才的“磁場”
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最終匯聚于人與城市的關系。
工業革命促進了工業化,推進了城市化,形成了“產-城-人”模型。技術進步導致新產業出現,催生了城市,擴大了城市規模,最終導致人的集聚。
2022年,長沙總人口1042.06萬,較上年增加18.13萬,增量在GDP萬億俱樂部中高居第一。2023年,長沙人口再度增加9.25萬人。
哪怕已經如此有吸引力,長沙依舊深謀遠慮地相信:人,不是人口統計中的一個數字。每一個人,尤其是每一個長沙年輕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OpenAI CEO。
9月9日,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2024互聯網岳麓峰會上向大學生發出邀約,“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的大學生來湖南創新創業”。
扶持科技創新、培育本土企業、湘商回歸,都會帶來大量機會,在長沙形成一個人才“磁場”。
此外,長沙吸引年輕人才的底氣還在于宜居。湖南尤其是長沙房價低、教育醫療水平高,加之豐富的吃喝玩樂、濃郁的煙火氣息,讓“低生活成本、高生活品質”成為可能。
不過長沙也意識到,產業實力+城市魅力≠大學生買賬,畢竟搶人的城市不在少數。
湖南和長沙選擇了長期主義,不做一陣風,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湖南的人才政策可謂全方位、全周期:設立一只面向全國大學生的創業投資基金,建設一批有特色、功能強的創業孵化載體,成立一個指導大學生創業的企業家顧問導師團,鼓勵高校開設一系列大學生創業課程,選樹一批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推出一檔大學生創業節目等。
即以吸引大學生創新創業為主線,政產學研用金并舉,加速資源整合。
隨著人才越來越多,會反過來助推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加速全球研發中心的打造,成為長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10月23日,長沙舉行三季度重點工作拉練觀摩。省市多位領導率觀摩團深入園區、企業、車間,實地感受加快項目建設、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勁頭與活力,進一步堅定沖刺全年目標任務的信心和決心。
通過觀摩,長沙的發展變化赫然可見,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也油然而生。此時長沙正如詩詞所寫,秋光正好“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企業“百舸爭流”,人才“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但長沙不敢片刻停留,依舊朝著年度目標奮力沖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文/逍道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