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童伯寧:建議利用杠桿來達到資產久期的要求,加大另類資產的配置

          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4 18:53:38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童伯寧,探討壽險業“利差損”問題。童伯寧指出,利率下行導致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下滑,資產負債不匹配加劇。他建議利用杠桿、加大另類資產配置,發展分紅險、投連險等產品,以應對挑戰。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馬子卿    

          隨著750日國債收益曲線下行,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下滑,“利差損”出現和加劇,資產負債不匹配的增加……這是當下整個保險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壽險業經營困境的背后到底是何邏輯?保險公司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積極應對?

          求解“利差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對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童伯寧進行了專訪。在今年10月獲批出任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前,童伯寧擁有31年人壽保險領域的專業經驗,包括美國地區15年工作經驗和亞洲地區16年工作經驗。曾在荷蘭全球人壽集團(Aegon),泛美人壽(Transamerica),大都會人壽(MetLife)擔任金融、投資、精算、產品開發和風險管理方面的高級管理崗位。

          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 童伯寧 圖片來源:受訪者

          在此次訪談中,童伯寧以全球視野談及對當下“利差損”的看法,他還提出“利用杠桿來達到資產久期的要求,加大另類資產的配置”,以及“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如引入多元化衍生品及拓展長期債務工具”等應對手段。

          固收類終身險面臨巨大的“利差損”壓力

          近年來,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代表的固收類終身險產品受到市場熱捧,然而在利率下行期,此類產品的利差損風險開始引發市場擔憂。

          在童伯寧看來,“利差損”的根本原因是資產負債不匹配。想要在資產端完全匹配負債端以管理利率風險,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尤其是對期交產品而言。一方面,長年期且能滿足負債成本要求的固收類資產幾乎不存在;另一方面,當前市場缺少較好的衍生性產品來鎖定將來的投資收益率。

          “固收類增額終身壽更面臨客戶的選擇權風險。”他進一步解釋稱,當利率下降時,投資收益率無法滿足負債成本要求,此時比預期更多的客戶會選擇繼續持有保單以維持現有利益;當利率上升時,比預期更多的客戶可能會選擇退保,以尋求更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客戶的這種行為可能會引發類似“擠兌”的風險情況。

          利率下行給保險公司的經營帶來諸多挑戰。童伯寧表示,如償付能力的下滑,“利差損”的出現和加劇,以及資產負債不匹配的增加。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相對于負債的期限比較短。

          “因為利率的下降,再投資的回報率,包括續期保費的投資回報率達不到當初產品定價時的投資收益率假設。750日國債平均收益率作為準備金折現率的下降,又會大幅增加負債準備金,從而會侵蝕企業利潤和償付能力充足率。”他還指出,因為利率的下降,客戶更愿意保留原有高利率定價的保單,這使得企業負債久期變得比預期的更長,進而導致資產負債不匹配的加劇,即利率風險的增加。這也會導致償付能力充足率的下降。

          負債成本率下降,風險資產價格將趨于合理

          “近年來,宏觀經濟發展面臨多層面的挑戰,包括資本市場波動等,行業發展進入了轉型調整的關鍵階段。”童伯寧指出,在此背景下,保險公司因市場競爭壓力,其應對舉措可能滯后于市場的變化。

          他進一步說道,“監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定價利率下調,‘報行合一’等對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和防范系統性風險是非常必要的。”童伯寧表示,“短期看,雖然給行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機會:負債成本率下降,風險資產價格趨于合理,更有國家政策的支持,都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們應該抓住機會發展,找到各自的優勢和立足點,差異化發展,并在發展中解決各自面臨的挑戰。”

          童伯寧強調企業還應該考慮長期的、經濟層面的應對手段。在資產端,應調整投資策略來減少資產負債的久期不匹配,同時增加投資收益率;在產品端,則應開發更能與資產端匹配的產品。

          從投資端的具體策略來看,他認為,資產荒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往往比較緩慢,但金融創新的步伐一定會加快?;诖?,他建議投資組合采用啞鈴狀結構,即以長年期國債為主要的資產配置,加上短期的風險資產,如短期信用債和權益類資產等。在產品端,他建議發展利差損風險較小的短年期產品、分紅險產品、投連險產品等。

          在低利率環境中,分紅型的增額終身壽險可能成為行業主推產品

          隨著預定利率切換、市場利率仍不斷下行,浮動收益的分紅險愈發受到市場的重視,分紅險有望成為新的市場主流產品嗎?對此,童伯寧認為,分紅險銷售還面臨不少難點。

          比如,過去十多年,銷售顧問已習慣銷售固收類產品,對分紅險不熟悉;此外,分紅機制不透明,消費者更喜歡確定性的產品。此外,對保險公司來說,如果利率繼續下跌,“2.0定價利率”的分紅險也同樣會產生資產負債不匹配風險。同時,分紅險對保險公司的利潤貢獻相對較低。

          “在低利率環境中,消費者風險偏好較弱,分紅型的增額終身壽險可能成為各家公司主推產品。年金險作為一類長期儲蓄型產品,未來可能會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他還指出,如果年金險現金價值過高,那么這個產品就趨同于增額終身壽險了。

          針對分紅險等形態較為復雜的壽險產品,童伯寧認為,應該從三方面做好工作,防范銷售誤導:一是注重業務員的分紅專業知識培訓,讓業務員充分了解到分紅水平是不確定的,可能和演示的利率不同,擁有能夠銷售這些新型產品的資格非常有必要;二是應繼續推廣金融和保險知識的普及工作;三是加強行業自律,在官方網站定期公布分紅實現率等關鍵產品信息,確保產品信息的高度透明。

          “正如新‘國十條’提出要高質量發展,保險公司必須注重風險管理,價值經營,做到可持續發展。各家保險公司應發揮各自的優勢,聚焦專長的渠道,結合自身的投資能力,為公司的客戶群體開發差異化產品和有特色的服務。”童伯寧表示,作為合資壽險機構,同方全球人壽可以充分利用雙方股東的資源優勢,如借助荷蘭全球人壽保險集團在養老金管理,人壽保險,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方面的核心優勢,繼續加強風險管理,做大做強自身業務。

          提及在擴大養老金市場方面,他建議除了擴展稅收激勵計劃之外,還期待給予壽險公司更多地參與機會,對于擁有豐富經驗的外資或合資公司,未來可以從更多范疇上評估資格要求。

          投資能力直接影響到產品戰略和定價

          “資產與負債管理(ALM)對保險公司的經營重要性不言而喻。”童伯寧在受訪中強調,資產負債的不匹配是造成今天很多保險公司“利差損”,償付能力挑戰的主要原因。“公司的投資策略,尤其是戰略資產配置必須是由負債端驅動的。同時,公司的投資能力直接影響到公司的產品戰略和定價。”

          那么如何在資產和負債兩端相互約束,有效聯動?他指出,以浮動收益的分紅險為例,關鍵在于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最低保證利率,二是分紅預期(即演示收益)。

          首先,為了滿足最低收益率的要求,資產配置必須謹慎選擇,保險公司在資產端需要充分考慮風險和收益的平衡。其次,對于分紅預期(演示收益)的達成,保險公司需要有一個合理的預期。這不僅僅依賴于資產端的投資收益,還需要綜合考慮同業的分紅水平和策略,客戶的預期,監管的要求等。

          通過合理設定分紅預期,保險公司可以更好地管理客戶的期望,避免因為分紅水平波動過大而引發客戶的不滿和信任危機。相對而言,傳統賬戶的投資策略更多受到的是公司內部因素驅動的,如ALM(資產與負債管理)策略、收益率目標、償付能力等方面的考量都會對傳統賬戶的投資決策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因素促使保險公司在投資時更加注重穩健性和長期性,以確保公司的財務穩健和持續發展。

          保險公司有哪些舉措能提升投資收益?童伯寧提到,可以利用杠桿來達到資產久期的要求,加大另類資產配置。比如,一部分資金購買長債,一部分資金購買短期的信用債,后者風險相對更高,但從久期的效果看利潤更高,發揮了杠桿作用。

          他還建議,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引入衍生品以及拓展長期債務工具,如抵押貸款、企業債、基礎設施債券等;允許保險公司直接投資;允許有條件有經驗的保險公司進行海外投資等。

          對于產品端發展方向,童伯寧也給出了幾方面的具體建議。一是發展風險和客戶共同承擔類產品,如投連、分紅類產品;二是開發負債和投資直接掛鉤的產品,如結構性產品;三是實施有時間限制的保證利率,如10年期限保證利率,允許公司在10年期滿后重新定價,并賦予客戶取消權;四是允許開發分紅重疾險;五是創造非流動性負債,例如通過按市值計價的退保罰金機制;六是開發境內外幣保單,同時與外幣投資相匹配。

          “行業必須感受到履行承諾的責任,而不能寄希望于監管機構介入來解決問題。”童伯寧在訪談中如是認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投資 保險 同方全球人壽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婷婷中文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高清在线电影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 图片区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中文无线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