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1 10:59:55
◎“未來一定要進行產能的優化布局,對一些低端產能和同質化產品,要逐步淘汰,或者進行戰略性重組。”
◎隨著V2G等新型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通過將汽車電池的儲能能力與電網連接,實現能量的靈活調度和經濟效益的產生,新能源汽車將成為儲能領域的重要力量。
每經記者|黃鑫磊 每經編輯|梁梟
11月7日—8日,2024世界儲能大會在福建寧德召開。會議期間,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現場采訪。
劉勇表示,當下重點是梳理新型儲能產業的投資運行情況,進行產能優化布局,對低端產能和同質化產品要逐步淘汰或戰略性重組。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主辦方供圖)
據劉勇介紹,今年以來,我國在全球儲能項目市場上的表現尤為搶眼,前9個月,我國拿到的儲能項目訂單已經達到了85GW左右,其中單體為100MW的項目超過79GW。截至目前,我國在海外投資、投產、在建和規劃中的儲能項目超過720GW,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
劉勇認為,當下重點梳理新型儲能產業的投資運行情況,這是行業發展的關鍵,對優化電站和產能布局至關重要,不僅有助于行業實現更大、更安全可靠的發展,還能為投資方、項目業主以及生產制造企業在產品優化布局上提供指導,避免低端產能和同質化產品的重復建設。
“未來一定要進行產能的優化布局,對一些低端產能和同質化產品,要逐步淘汰,或者進行戰略性重組。”劉勇說。
工信部11月6日發布的《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7年,我國新型儲能制造業全鏈條國際競爭優勢凸顯,優勢企業梯隊進一步壯大,產業創新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型儲能制造業規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億元以上規模的生態主導型企業3—5家。
劉勇表示,上述方案的出臺為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文件里提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對下一步的大規模發展將起到非常大的指導性作用。國家鼓勵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包括供應鏈合作和國際合作,確保每一種技術方向都能得到高質量的發展。
“鋰電池雖然在儲能領域具有廣泛應用,但其他電池技術方向尤其是新型儲能技術也值得關注,多元化的儲能技術路線是未來儲能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劉勇說,液流電池今年開始走向成熟,從百兆瓦級到G瓦級的項目都得到了應用。此外,混合新型儲能技術,如壓縮空氣和全釩液流電池等,也在逐步積累規模化、工程化的應用案例。
據國家能源局10月31日發布,隨著“雙碳”目標深入推進,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保持較快增速,電力系統對新型儲能等調節資源需求快速增加。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裝機58.52GW/128GWh,較2023年年底增長約86%,今年前三季度新增裝機規模約為27.13GW/61.13GWh。
劉勇預計,今年國內的儲能裝機規模至少在90GW,甚至可能達到100GW,遠超“十四五”國家能源局對于儲能行業30GW的規劃。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為滿足全球新能源裝機的快速增長和電網穩定性,至少需要部署1.5TW的儲能系統。不過,地緣政治,產品交付、運維和保障能力等因素都對全球儲能市場帶來了挑戰,尤其是歐美國家推出的一系列貿易壁壘和碳足跡要求,將對我國“十五五”期間儲能產業的發展帶來不小影響。
對此,劉勇認為,歐美在儲能領域的發展存在供應鏈不健全、法規、環評和人才培養不足等難題,而中國儲能產業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和交付能力,未來在全球儲能市場上將繼續保持強勁競爭力。
此外,在儲能電站建設方面,劉勇認為,儲能電站的建設需要解決經濟性、技術可靠性、系統集成以及并網調度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推動儲能電站建設走向更科學、更規范的發展階段。同時,不同的應用場景對儲能電站的投資和運營帶來不同的挑戰和機遇,因此行業需要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制定針對性的投資策略和運營方案。
“儲能未來的發展受到幾個條件的影響,一個是新能源裝機,第二是智能算力,第三是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滲透以及極端天氣變化等。”劉勇稱,這些因素將推動儲能市場形成大儲、工商儲、戶儲、微電網、應急電源、便攜式電源等一系列解決方案。
劉勇舉例稱,以美國的一萬臺校車為例,一天充電40度,用電高峰時段為上午和下午,開車用20度電,剩下20度電作為虛擬電廠,提供調節服務,在電價高時,這種模式可以賺錢。
劉勇表示,隨著V2G(Vehicle-to-Grid,汽車到電網)等新型商業模式不斷涌現,通過將汽車電池的儲能能力與電網連接,實現能量的靈活調度和經濟效益的產生,新能源汽車將成為儲能領域的重要力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