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26 11:13:19
◎近日,在參加由青島市委網信辦、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和半島網等組織的“見證青島”全國財經媒體行活動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尋找發現,到孵化培育,再到扶持壯大,青島為中小企業發展厚植沃土,使專精特新企業駛入成長快車道。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董興生
制造業是青島這座城市曾經輝煌的支柱,也是其錨定的未來引擎。
有“過去”,一方面有了基石,另一方面卻也多了“羈絆”。要想贏,青島就必須“既要”“又要”“還要”——既要撬動存量變革,又要推動增量崛起,還要建立起護城河。護城河的建立,除了靠青島啤酒、海爾、海信這些巨頭的引領,還需要依靠民營企業在創新驅動方面的“置頂”發力。
10月12日、10月16日,青島市委書記曾贊榮圍繞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開展密集調研時表示,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支持引導瞪羚、獨角獸企業深耕專業領域,提升創新能力,不斷塑強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從這個維度來說,青島將“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為補鏈強鏈的重要力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解決“卡脖子”難題意義重大。
近日,在參加由青島市委網信辦、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和半島網等組織的“見證青島”全國財經媒體行活動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尋找發現,到孵化培育,再到扶持壯大,青島為中小企業發展厚植沃土,使專精特新企業駛入成長快車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必要土壤,直接關系到市場經濟的活力。
在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前不久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郭振棟介紹,在2023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中,青島市位列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第8;在市場環境方面,青島市居副省級以上城市前5名。
“確實有不少外地的部門想把我們挖走,但我們不會走。”10月22日,總部位于青島嶗山區的賽飛特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飛特”)董事長李迪在與《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交流時說,“一方面是怕到了外地,把我們‘圈起來’;另一方面還是覺得青島這里的營商環境好,最主要的一點是不擾民,執法檢查少。”
這也直接反應出當地營商環境的不斷改變。學趕深圳、借勢上海,是青島近幾年對標對表作出的努力。但城市體量不一,發展基礎也各有不同,在“取經”深圳、上海的同時,青島選擇打開視野,向溫州、寧波、成都等民營經濟活躍的城市學習借鑒。
為什么格外看重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指引?在青島當地一位企業觀察人士看來,所有的大企業都是由“小微”孵育成長而來,它們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發源地。
“對于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政府在不斷地澆水、施肥。”指著投影上顯示的一塊塊“金字招牌”,李迪說,企業拿到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瞪羚企業”等招牌,背后都有各級政府的加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年來,青島市落實常態化聯系、精準化服務企業工作機制,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深耕細作“專精特新”梯度培育賽道。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青島市共有創新型中小企業3126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21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190家。
這些企業中不乏新一代信息技術賽道的佼佼者,比如長期為華為海思、臺積電、海光半導體、聯發科等超300家企業提供設計研發服務的青島展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展誠科技”),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技術專家聯合發起成立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鐳測創芯”)。
在與記者交流時,多位當地政府、企業人士認為,新生代專精特新企業多為央國企、大企業產業鏈公司,它們背靠國家級實驗室、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力量支持,同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原材料、能源等關鍵領域,以及相關領域的關鍵技術、關鍵設備環節擁有很深的護城河。
護城河如何保持?對青島來說,這也意味著要圍繞重點布局的產業鏈,配套高能級科創平臺引進,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10月22日下午,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鏈固鏈建鏈常態化行動虛擬現實、通用航空產業鏈專場對接會在嶗山區舉辦。而在兩個月前(8月23日),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基地(青島)揭牌暨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鏈固鏈建鏈常態化行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專場對接會在青島新金融產業園舉辦。
《青島財經網》相關報道顯示,作為專精特新“國字號”載體的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基地(青島),是繼杭州(2022年揭牌)、無錫(2023年揭牌)之后的第三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直屬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基地,擔負著打造立足青島、輻射山東、面向我國北方地區專精特新企業優質培育載體的建設使命,為區域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帶來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發展基調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特別提出,“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青島在這方面早已展開戰略謀劃。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提供的信息顯示,青島出臺了《青島市加快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全門類、全周期、全要素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出臺對新認定的“小巨人”企業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獎補政策,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后,青島市委書記曾贊榮開展的首次專題調研主題,便是聚焦全市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情況。從這個維度來說,青島將“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一些新的空白也需要打破。
“我們是非常期望有產業基金介入的,但產業基金通常喜歡進入標準化的行業,而安全應急這個行業子類太多、產品太多,小到口罩,大到救援直升機、救援船,每一個產品、賽道的商業模式又不一樣。”李迪表示,希望政府出臺一些專項政策,讓更多的產業基金關注到安全應急這個領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有類似需求的,不只賽飛特一家。以其所在的嶗山區為例,該區已聚集了一大批自主研發能力強、科技水平領先、成長性好的民營企業,但因為處于精細化的賽道,在融資渠道上多少都會面臨一些不同的空白。
截至目前,嶗山區民營經營主體達9萬余家,其中民營企業4.8萬余家;山東省民營200強企業16家,數量排名青島市第一;上市民營企業14家、獨角獸企業9家、“小巨人”企業28家、瞪羚企業47家。
問題出現后,相關空白也隨著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而得到填補。青島市嶗山區發展和改革局民營經濟科負責人趙文祥介紹,嶗山區今年出臺了《關于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創新驅動、培優育強、良法善治、提質增效、服務保障五個方面入手,制定了24條措施,統籌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過多年的精心布局,青島新興產業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不斷涌現,傳統制造業企業“一家獨大”的格局已經被改變。
其中,少不了民營經濟的助力。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青島市實有民營經營主體211.4萬戶,占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的98.4%。今年1—4月份,青島市民間投資增長7.0%,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60.4%;民營企業進出口額1921.1億元,占同期全市外貿總值的68.5%;民營經濟實現稅收464.3億元,占全市稅收總額的63.7%。
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來自政府、企業的多位人士表示,在青島,“政策賦能”顯然不是一句空話。
此前,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郭振棟公開介紹,2020年以來,青島市針對民營和中小企業出臺了融資擔保、風險補償、融資租賃等財政支持政策。融資擔保補助政策發放獎補資金1.3億元,撬動融資擔保額度456億元。累計為銀行機構置換不良貸款2.02億元。實施融資租賃業務獎補政策,累計發放獎補資金1152.6萬元,租賃資產余額增長超88%。
在政策、金融等一系列助力之外,“人才”則是眼下青島中小民營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民營企業普遍遇到的“瓶頸”。
山東金東數字創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東數創”)總裁孫緒朋表示,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青島對高端、緊缺人才的吸引力相對較弱,但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想辦法。
孫緒朋以金東數創為例表示,公司目前正全力打造“青島+北京+上海”的三中心模式,并在河南、陜西、內蒙古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在北京、上海都有創意團隊和研發團隊。“在成都等地的合伙人或分支機構也在想辦法幫助企業緩解人才需求。”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與此同時,在解決人才需求時,企業間也在集思廣益、各顯神通。
比如,展誠科技不僅擁有山東省軟件工程技術中心、青島市集成電路EDA軟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還與北京華大九天合作建設集成電路EDA創新研發聯合實驗室,“計劃未來3—5年,拓展集成電路合作企業超1000家,EDA(電子設計自動化)開發+設計服務的工程師超過1000人”。
今年3月1日施行的《青島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條例》提出,支持中小企業引進和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小企業可以結合崗位需要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按照規定頒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中小企業中符合條件的人才,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規定在住房、落戶、子女就學、就醫等方面提供便利。
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方面提到,組織“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部署,開展產學研技術成果對接,促進高校院所、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互動耦合。強化人才智力支撐,首創開展“未來之星”新銳人才托舉計劃,遴選企業管理和技術人才,帶領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