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13 08:00:00
每經記者 唐俊 每經編輯 程鵬 劉艷美
一則鹽湖“巨無霸”的消息,讓更多人意識到,原來青海是個“隱形”自然資源大省。
近日,青海省國資委、青海國投與中國五礦達成協議,擬共同組建中國鹽湖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鹽湖集團),一家新的“中字頭”大型企業有望誕生。
青海鹽湖資源豐富,全國最大的鹽湖就在青海。此前,青海鹽湖主要生產鉀肥等化工產品,是中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隨著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鹽湖中豐富的鋰資源需求不斷上升。過去幾年,青海鹽湖提鋰產業已經發展出相當的規模。
但青海并未滿足于此。這個西部省份更長遠的目標,是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隨著中國鹽湖集團呼之欲出,青海已經走出了重要一步。
機遇
說起自然資源大省,更多浮現在眼前的是山西、內蒙古等煤炭大省,但實際上,青海也是資源大省,其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鹽湖資源。
大大小小的鹽湖,如寶石般散落在瀚海戈壁,讓青海柴達木盆地成為我國鹽湖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位于盆地中南部格爾木市的察爾汗鹽湖,是全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鹽湖。察爾汗鹽湖中的礦物質以鉀鹽為主,同時還有鎂、鈉、鋰、硼等多種礦產資源。
采鹽船在鹽湖工作 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此豐富的資源,成為青海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早在上世紀50年代,青海就開始利用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鹽湖產業。
中國是典型缺鉀國家,已探明的鉀資源儲量僅占世界儲量2%左右,鉀肥需求量占全球20%以上。當時,面對全國缺鉀肥的問題,青海鹽湖抓住機會,大力發展鉀肥產業。
經過幾十年發展,青海柴達木盆地33個鹽湖聚集了十余家規上鹽湖開發企業。如今,青海已經建成我國最大鉀肥生產基地,2023年青海鉀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77%。
之后,青海鹽湖產業逐漸從單一的鉀資源利用,形成鉀鹽、鈉鹽、鎂鹽、鋰鹽、氯堿等產業群。青海現在也是全國最大的純堿生產基地,并產出工業氯化鈉、食用鹽、氯化鎂、氫氧化鎂等產品。
但長期以來,鹽湖中的鋰資源并沒有被很好地利用,只是鉀肥生產的副產品,提鋰產能建設進度緩慢,造成大量鹵水未被利用。直到近年來,我國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快速崛起,青海鹽湖也迎來第二次發展機遇。
作為新能源電池的關鍵原材料,鋰元素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白色石油”,是不可或缺的工業原料。而中國已探明的鋰資源,主要以鹽湖的形式存在,鹽湖資源約占全國鋰資源總儲量80%以上,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等地。其中,青海鹽湖鹵水鋰資源儲量約占全國50%,西藏儲量約占30%。
相比西藏,青海的交通和鹽湖配套條件更好,鋰產能也較高。青海鹽湖股份碳酸鋰產能已達到4萬噸/年,占到全國8%左右。目前,青海已初步形成從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到鋰電池制造的完整鋰電應用產業鏈。
面對仍占據重要行業地位的鉀肥等化工產業,以及規模正迅速擴大的新興鋰電產業,青海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大目標——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整合
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剛提出的新概念。
早在2021年,青海省和工信部就聯合印發《青海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2021—2035年)》。工信部參與該行動方案,也顯示出來自國家層面的支持。
該方案明確,青海鹽湖的資源利用率、產業規模、技術水平、綠色低碳、產品質量、人才隊伍、企業發展、國際合作等方面,未來均要位居世界前列。
根據規劃,青海鹽湖產業到2025年產值將達到340元,2030年達到700億元,2035年達到1200億元、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基本建成。細分到具體產業目標上,鉀產業仍舊是最主要的產業,鋰、鎂、鈉等產業預計將保持高速增長。
圖片來源:《青海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2021-2035年)》
此后,青海又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鹽湖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例如在人才方面,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組建起一支118人的科研團隊;青海還建成青海省鹽湖資源開發等1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海省鹽湖資源化學等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世界級的產業基地,不僅需要世界級的資源,還要有世界級的企業、世界級的技術、世界級的產業標準,這些都離不開國際合作。”2023年初,時任青海省工信廳廳長姜軍對媒體說道。
擬成立的中國鹽湖集團,目標正是打造“世界級企業”。
根據鹽湖股份公告,中國鹽湖集團注冊資本100億元,股權結構擬為:中國五礦持股53.00%,青海省政府國資委持股18.73%,青海國投持股28.27%。同時,中國鹽湖集團將從青海國投及其一致行動人手中,購買鹽湖股份的股票,鹽湖股份的實際控制人將由青海國資委變更為中國五礦。
公告稱,此次組建中國鹽湖集團的目的是為了加快共建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集團。
從股東級別來看,鹽湖集團確實可以擔此重任。中國五礦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控股的央企,同時也是世界500強企業,資產總額超萬億元。也就是說,鹽湖股份將由省屬國企變為央企控股企業。
參與交易的公司中,鹽湖股份擁有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鹽湖察爾汗鹽湖的采礦權;中國五礦集團旗下子公司五礦鹽湖,擁有大中型鹽湖一里坪鹽湖的采礦權,鹽湖提鋰產能位居前二。中國鹽湖集團將把兩者聯合起來,進一步集中青海的鹽湖資源。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媒體訪時指出,國際礦業市場的發展經驗表明,礦產公司往往是超大型企業,在礦產資源行業,集中度的提升能夠避免資源分散,讓企業更準確地判斷市場趨勢和產能需求,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周期風險的能力。
青海的鹽湖資源成為產業發展的優勢,特別是在新能源浪潮下,其鹽湖產業有望發展為世界級產業。但受自然條件、技術等因素影響,我國鹽湖整體的開發程度仍較低,青海仍面臨挑戰。
察爾汗鹽湖抽出的鹵水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胥帥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在2023年底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青海的鹽湖規模比較大,但鎂鋰比比較高。鎂鋰比是決定鋰資源優劣最核心的指標,而高鎂鋰比鹽湖提鋰,是鹽湖資源利用的世界性難題。
作為對比,國外的鹽湖鎂鋰比能達到8,而柴達木鹽湖鎂鋰比高達幾十,甚至超過1500。“雖然解決了提鋰技術,但回收率比較低,才到30%左右,所以需要進一步加強綜合利用和深加工發展,提高回收率。”
青海省人大法工委2023年發布的《關于鹽湖產業發展及立法情況的調研報告》(下稱《調研報告》),也對青海的鹽湖產業作出客觀分析。
《調研報告》稱,目前,青海鹽湖資源開發正處于由單一鉀鹽資源開發利用向鉀、鎂、鋰等資源綜合高效循環利用跨越的關鍵期,多數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產品單一、資源利用率低,面臨能源資源保障不足的問題。
同時,鹽湖地區自然環境較差,缺乏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導致整體創新能力不足;企業投入的科技研發資金少,產學研結合不緊密,制約了鹽湖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5月發布的《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標準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回應了上述問題,也指出青海下一步的發展重點。該方案提出,強化標準頂層設計、完善標準支撐體系、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三項重點任務,“將標準作為推動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的重要抓手”。
隨著中國鹽湖集團逐漸落地,青海距離“世界級”目標又近了一步,但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記者|唐俊
編輯|程鵬?劉艷美?杜恒峰
校對|何小桃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胥帥 攝)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