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21 12:52:05
今年是中部崛起戰略提出20周年。從“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到“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讓中部地區這個“脊梁”更硬一點,變得比以往更迫切。
每日經濟新聞 肖純 每經編輯 劉艷美
上半年經濟成績單陸續出爐。
中部六省中,除山西尚未公布GDP數據外,另外幾個省份表現冷暖不均:
湖北、安徽GDP增速分別達到5.8%、5.3%,對比去年同期,再度跑贏5.0%的全國水平。
河南、湖南、江西增速則分別僅為4.9%、4.5%、4.5%,依然未能達到全國平均線。三省上半年的外貿增速,也包攬了全國倒數前三。
今年是中部崛起戰略提出20周年。從2004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讓中部地區這個“脊梁”更硬一點,變得比以往更迫切。
今年3月,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在長沙召開。
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有關工作。
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
城叔發現,關于“中部崛起”的完整表述正在發生變化,最早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近年已演化成“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
“加快”二字尤其突出,反映出國家要求中部崛起的緊迫程度。
過去5年,中部各省的進步非常直觀:
河南2023年GDP較2018年,增量超1萬億元,即將跨越6萬億大關;湖北、湖南GDP接連跨越4萬億元、5萬億元兩個臺階;安徽GDP排名由全國第13上升至第11;江西由第16上升到第15;山西由第22上升至第20。至此,中部六省全部進入全國20強,經濟總量全國占比超過1/5。
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中部經濟年均增長8.6%,增速居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之首,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
但眼下,中部六省也面臨“成長的煩惱”。受國內外經濟環境轉變影響,此前“高歌猛進”猛進的中部,經濟增速放緩明顯。2023年,六省中僅湖北、安徽經濟增速跑贏全國水平。
從多位專家的分析,不難發現中部區別于其他三大區域板塊的特點——內聚力弱。
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鷹表示:中部六省競相發展帶來產業雷同、過度競爭、供應鏈配套能力不強等問題。
之前《半月談》在相關報道中指出:長期以來,中部省份之間,經濟黏合度不強,相互合作不深,各地發展方向不一,區域發展一體化面臨不少障礙。
今年4月18日,河南省高校智庫聯盟課題組在《光明日報》上自揭短板:中部地區存在戰略定位不清晰、比較優勢不聚焦、差異化發展意識不強,以及要素流動不暢、樞紐作用發揮不夠。
造成這樣的局面,有客觀原因。
中部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只能算相互毗鄰的"鄰居",缺乏內在的經濟關聯性,地域文化各異。
隨著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超級城市群地位不斷被強化,山西跟著北京走,湖南跟著深圳走,江西跟著上海走,安徽本來就是長三角的一部分。
另外,中部暫時沒有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這樣公認的"極核"。群龍無首,內聚力自然不夠。
中部想加快崛起,還差一個王者。
一些中部省份和城市,在中部與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之間“左右逢源”。
“經濟上左右逢源不一定是壞事。”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陳憲在接受城叔專訪時表示。
陳憲在《中部城市崛起》一書中寫到兩個成功案例:
《中部城市崛起》 ,陳憲 石章強 王赟赟 等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由于鄰近大灣區、長三角,中部一些資源型城市借助大灣區、長三角的技術轉移,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
郴州利用有色金屬等資源優勢,培育出新材料產業、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制造業三大千億級先進產業集群。
滁州擁有豐富的石英礦和二氧化硅,通過這些材料資源與前沿產業的緊密結合,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了光伏產業集群。
“這些城市距中部核心城市較遠,距離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反而很近,應該依托自身發展優勢,主動融入這些地區。現在的問題反而是它們融入不夠,應該借鑒上海之于蘇州,深圳之于東莞,以中心城市溢出效應帶動相關區域發展的模式,需要在中部地區與這些區域的交界處,加快建設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城市。”陳憲表示。
這樣的“左右逢源”,也是基于中部最顯著的優勢。
攤開中國地圖,以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為代表的中部,在地理位置上,起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核心區位作用。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西部是“大后方”,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也賦予了中部的空間戰略定位——“大通道”。
鄭州、武漢是國內高鐵通達度最高的兩座城市。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5座中部省會都已建成或將建成“米字型”高鐵樞紐,武漢更是提出打造“超米字型”高鐵網。順豐也看中了“大通道”的優勢,在鄂州布局了亞洲第一個、世界第四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欲打造“中國孟菲斯”。
在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磊看來,中部地區區位優勢“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上的位置,而是要起到撬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作用”。
陳憲也強調:“一定要把中部放到整個國家版圖中定位思考,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
中部地區東西聯動、南北協調,在產業梯度轉移等方面發揮著樞紐功能,能夠促進跨區域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動。通過中部地區崛起,把其他地區的發展全部盤活。
中部崛起還有利于打通內外雙循環的樞紐節點,成為中國擴大內需、尋求增量、保證各種生產要素通暢、維護國內國際循環和國內市場穩定的重要區域。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示意圖 圖源:人民日報
“通道經濟”有個弊端——要素穿腸過,不一定都能留下來。
去年中部六省集體陷入人口負增長,已經敲響了警鐘。此外,在吸引外來投資和承接產業轉型上,中部也還要在各方面創造更好的條件。
對此,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已經給中部劃出了重點,要求中部地區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
重視制造業,重視科技創新,是全國性的產業政策。但對中部六省而言,地位更凸顯。
2023年,中部第二產業占比達到39.7%,僅次于東北(40.2%),高于東部(37.9%)和西部(38.6%)。國家希望東部同時兼顧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西部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對中部的要求更直接,就是要制造業挑大梁。
歷史上中國工業基礎良好,近二十年又通過大規模招商引資,承接了東部產業轉移。但這也導致中部制造業整體比較傳統,制造業結構比較重,在新能源、半導體、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上與東部存在差距。
中部六省2022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除安徽外其他五省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任重道遠。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部科教資源其實不弱,有8.2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國的30%。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占全國比重分別達27.3%和17.8%。
陳憲建議中部地區積極打通“聚集科創資源-培養產業發展人才-反哺產業創新”的發展鏈條。依托已有高校資源,比如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長沙的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以市場需求為出發端,挖掘高校已有資源,包括科技成果、創新人才等,助力城市的產業創新發展。
無論是吸引人才、打造新興產業、還是科技創新,頭部企業、鏈主企業是最好的“磁場”和“動力源”。
中部地區恰恰缺少科技型的頭部企業。陳憲建議中部學習深圳企業自主創新的經驗,讓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型企業打通并銜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形成創新鏈全流程整合,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得以較好較快發展。
“深圳的科技創新成果絕大部分在企業內部實現產業化,不需要經過所謂的成果轉化,有著高于其他創新模式的效率和效益。這是中部地區可以學習和借鑒的重要內容。”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湖北省統計局原副局長葉青呼吁中部六省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協同發展機制,有大局觀意識,真誠共享優質資源,真心共建高質量產業鏈。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中部城市雖在地理上同屬中部,區位上卻分屬不同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空間格局示意圖 圖片來源:《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最典型的例子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到底包含哪些城市,經歷了長時間的反復。從由武漢、長沙、南昌組成的“中三角”到合肥加入后的“中四角”,后來再回歸“中三角”。
長期以來,武漢和鄭州對以哪座城市為中心來引領中部崛起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直到2016年,武漢、鄭州同時入圍“國家中心城市”,討論才漸漸淡去。然而隨著長沙、合肥近年“異軍突起”,中部“王者之爭”再起硝煙。
單論進步幅度,合肥可能是中部表現最亮眼的城市。但多位專家也承認合肥體量還是偏小,且區位偏東,對中部帶動作用有限。
中部發展之“脊”,依舊需要以鄭州-武漢-長沙一線的京廣主軸。
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也提到“大力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發展”。與之對比,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沒提及任何城市群,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只提了成渝,未提及關中。
很明顯,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就是中部發展的“雙核”。
西部是單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為什么要搞“雙核”?
因為在西部,四川盆地人口占西部總人口的30%,甚至超過西北五省份人口總和。但在中部,河南和中三角同時都是人口重心,前者人口接近一億,后者人口超過一億。
中部六省南北跨度大,縱向串聯了長江經濟帶與黃河流域。中原城市群恰好位于北方樞紐位置,中三角則是南方樞紐。
中部城市之間的良性競爭是必要的。但就整個中部而言,涉及如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漢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鄭州都市圈等多個層級,如何協同形成合力,依舊中部城市繞不開的必答題。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63654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