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29 00:11:48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王月龍 楊歡
新能源汽車似乎越發成為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一條“暗線”。
今年一季度,鄭州(15%)、合肥(12%)、深圳(11.5%)工業增加值增速領跑26座萬億城市,而新能源汽車皆是亮點支撐。再觀察一季度外貿區域格局變化,外貿方面表現好的地方,也多是“新三樣”做得好的地方。
有媒體機構分析,新能源汽車站上地方經濟C位,對西安、常州等熱點城市晉級“萬億俱樂部”起到了極大的助力。而當下,不少地方政府確已將新能源汽車視作產業結構調整的生命線,重視程度日益提升。
一個十分生動的例子是,不久前,蔚來在合肥舉行第50萬輛量產車下線儀式,合肥市市長羅云峰擔任主持人,蔚來創始人李斌坐在安徽省委書記韓俊與合肥市委書記張紅文的中間。這成為合肥與蔚來相愛相成的縮影。
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持續改寫市場格局,進而改變城市的格局。合肥有蔚來,北京有理想,而更多的城市依靠比亞迪“圓夢”。最新數據顯示,在新能源汽車出口量中,比亞迪在前4個月以13.8萬輛,一舉超越特斯拉中國。
回顧過去,2022年,西安依托比亞迪加持與上海同臺競技,登上新能源汽車第一城。2023年,比亞迪大本營深圳憑借104.2%的增長壓過上海、西安,晉級新能源汽車第一城,而今年,隨著比亞迪鄭州基地、濟南基地等迎來放量,又將如何攪動新能源汽車的實力格局?
一條“暗線”
倘若說新能源汽車帶動下的汽車產業,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一點兒也不為過。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長,橫跨汽車制造制造、電子、化工、紡織、橡膠、通信、能源、人工智能等多個工業門類,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動力電池、電機、電控、車載芯片等核心環節價值量高,市場需求大、增速快。
火石創造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馮雷對城叔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工業領域是一個標準的“坡長雪厚”的賽道。
他透露,行業上有一個經驗公式,汽車行業的對工業經濟的拉動效應比大概是1:7-1:10之間,意味著汽車產出一個單位的產值,會相應拉動7-10個單位的關聯工業產值。因此,各地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就像牽住了工業經濟的“牛鼻子”。
在今年一季度GDP前十城市中,蘇州(7.9%)、深圳(6.4%)、重慶(6.2%)經濟增速領跑,而經濟第四城廣州失速而被重慶反超。倘若細究,一條新能源汽車的“暗線”浮出水面。
其中,蘇州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0485.6億元,同比增長6.8%。統計局分析,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兩大行業產值實現兩位數增長,同比增長10%和15.8%,兩大行業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貢獻度達58.5%。
上海規上工業總產值則落后蘇州1300余億元。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來看,全國制造業“三巨頭”,上海(工業增加值增速)、蘇州、深圳分別為1.9%、11%、11.5%,上海的掉隊趨勢亦十分明顯。
究其原因,蘇州和深圳電子信息和汽車產業增速保持高速增長,而上海兩大產業增長均較為乏力。其中,一季度上海汽車制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1581.93億元,同比增長3.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總產值1013.83億元,同比下滑9.6%。
從主要產品產量來看,一季度其智能手機產量354萬臺,下降49.3%;汽車產量40.5萬輛,下降10%。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量28.2萬輛,下滑1.1%。顯然,新能源汽車等支柱產業表現的迥異,成為上海與深圳、蘇州分化的重要因素。
更為重要的是,一季度上海工業投資增速(11.3%)亦低于深圳(80.1%)和蘇州(16.3%),傳導出差距拉大的趨勢。
作為比亞迪的大本營,深圳從2023年以來高歌猛進,超越上海、西安晉級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工業經濟的動能不斷增強。
今年一季度雖然比亞迪深圳基地并未公布具體數據,但是從坪山區在去年高基數背景下仍然實現兩位數的工業增加值增速來看,支撐應當十分有力。很大程度上而言,坪山區經濟的騰飛正是比亞迪,或者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區域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側影。
從這一維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對于地方經濟增長趨勢的影響程度正日益加深。
區域角逐
而在新能源汽車的區域角逐中,比亞迪又正在成為一條“明線”。
在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量TOP5城市分別為西安、上海、柳州、深圳、重慶,而在2023年已經變成了深圳、上海、西安、合肥、長沙。
也就是說,比亞迪的強關聯城市從2座(西安、深圳),上升至4座(深圳、西安、合肥、長沙),其中主要依靠比亞迪的深圳和西安同時占據全國前三的位置。這也體現出比亞迪的布局對于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競逐態勢的影響。
馮雷表示,目前比亞迪在全國布局八大生產基地,包括深圳坪山、湖南長沙、西安工廠、撫州工廠、常州工廠、合肥工廠、濟南工廠、鄭州工廠,規劃產能從15萬輛到100萬輛。比亞迪近兩年一直在做乘用車產線的調整,對于新能源汽車城的競爭格局確有影響。
比亞迪去年的最熱銷車型為秦系列,全年銷量為48.21萬,主要產地為西安、合肥;第二名為元系列,全年銷量為42.86萬,主要產地為長沙、撫州、常州、合肥、濟南;第三名為宋系列,全年銷量為42.7萬,主要產地為深圳、長沙、西安、合肥、濟南、鄭州。
此外近2年新上市的海洋系列車型的市場表現也非常不錯,海豚銷量36.74萬,主要產地為深圳、長沙、濟南;海鷗銷量28.02萬,主要產地為西安、常州。
“可以預見,隨著海洋系列車型譜系的壯大和完善,將進一步攪動比亞迪各工廠所在城市之間的格局和位次。”他說。
從一季度各大新能源汽車城的表現來看,頭部企業引領下的頭部城市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隨著合肥、鄭州的上量,將會繼續攪動城市間的競爭格局。深圳、上海保持了較大的領先優勢,第三名的席位還懸而未決,而爭奪戰則聚焦在重慶和西安之間。
數據顯示,長安汽車一季度銷量69.21萬輛,同比增長13.9%。這一銷量超過比亞迪(62.44萬輛),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12.88萬輛。再疊加問界M9、M7等車型的熱銷,使得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經具備挑戰西安的實力。
今年一季度,重慶經濟增速達6.2%,一舉完成對廣州的反超。重慶市統計局分析,一季度全市汽車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7%,較去年全年加快14.4個百分點,拉動全市增長4.1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達47.8%。
當前汽車產業增長核心在于賽力斯,其主打的問界系列車型供不應求,企業生產水平持續攀升。受賽力斯帶動,金康新能源、青山工業、滬光電器等配套企業亦實現高速增長。
這也直觀的反映出,長安、塞力斯等車企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的亮眼表現,已經使得汽車產業重新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在馮雷看來,長安在重慶工廠2024年新規劃的車型主要是啟源E07,阿維塔15、16,深藍G318等,以及長安X5、X7等車型面臨換代,在換代后新車型會拉動一波增長。與之相比,比亞迪在西安基地設計產能接近飽和,且換代車型不多,而換代車型主要集中于合肥及鄭州工廠,使得重慶和西安將圍繞新能源汽車第三城展開激烈角逐。
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新一輪新能源汽車產業城市角逐的走向。
如何制勝
事實上,重慶向新能源汽車城“鐵三角”發起沖擊外,合肥、鄭州、武漢、濟南等城市角逐新能源汽車頭部城市的決心也已經展露無遺。
今年初,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支持比亞迪、大眾、蔚來、長安等做大做強,深化江淮與華為合作,力爭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20萬輛。這一產量要超過2023年的西安(98.38萬輛),與上海(128.68萬輛)相當,也意味著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要增長60%以上。
在馮雷看來,合肥最有望打破全國新能源汽車城深圳、上海、西安并立的格局。安徽將發展汽車產業列為首位產業,可見決心之大,而全省汽車產業的重心在合肥與蕪湖。其中,蕪湖依托奇瑞,主要生產燃油車,合肥則是新能源汽車的重要一級。
“合肥地處長三角,有完整的近地化供應鏈體系,比亞迪合肥工廠規劃產能100萬輛,是八大基地中最大的之一。隨著合肥工廠的上量達產,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進入第一梯隊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有登頂的想象空間。”他說。
從這一維度來看,比亞迪工廠已經越發成為合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最大變量。不過,合肥能否實現年產12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目標仍然極具挑戰。數據顯示,一季度合肥市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29.2、16.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1%、28.8%。要想如愿完成目標,剩下三個季度要生產超1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壓力可想而知。
跟合肥類似,鄭州在比亞迪的加持下也喊出“新能源汽車之城”的目標。今年4月,鄭州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力爭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70萬輛,帶動汽車產量突破140萬輛,汽車產業產值增長60%以上,產業集群規模達到4000億元。
而核心依托,則在于比亞迪、上汽、宇通、一汽等企業項目投產達效。在這些龍頭車企的加持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成為鄭州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今年一季度,鄭州汽車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大增44.8%,有力穩住了經濟大盤。
根據預測,接下來,到2025年,航空港區新能源汽車產量有望突破100萬輛,將成為河南省新能源汽車200萬輛、產業規模邁上萬億級臺階、建設全國領先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的重要支撐。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山東的核心城市濟南、青島和煙臺也已經謀劃多年,而濟南憑借著比亞迪的投產率先打出聲量。今年初,濟南提出,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將突破40萬輛,進軍全國第一梯隊。
2023年濟南比亞迪整車產量24萬輛,2024年濟南比亞迪的目標是整車產量30萬輛,完成產值330億元。這無疑是濟南沖擊新能源汽車第一梯隊的核心依托,但濟南也并沒有將自身命運與比亞迪完全綁定。
除了比亞迪外,濟南吉利也已經完成月產10000輛的目標,2024年計劃年產純電動車10萬輛。2023年發布的《濟南市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推廣應用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濟南市要集聚5家以上新能源汽車骨干企業,10家以上關鍵零部件骨干企業,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0億元。
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比亞迪的布局和產線調整,越發成為影響新能源汽車競爭格局的隱形變量。就像深圳、西安、長沙、常州、合肥、鄭州等城市都已經搭上“比亞迪”快車,但并不意味著能夠躺贏。
在“比亞迪依賴”下,深圳、西安等城市尚未真正形成多龍頭支撐的發展格局。與此同時,整車產量迅猛增長的城市,也亟待化“整”為“零”,加快做大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
這些,也都將影響新能源汽車城市競逐的最終走向。
記者|淡忠奎
編輯|王月龍?楊歡?蓋源源
校對|盧祥勇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劉艷美?攝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