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19 11:49:38
“我覺得城市更新一定要有價格機制控制,否則改了以后可能就不是大家想要的。”仝德說。
每經記者|淡忠奎 每經編輯|劉艷美
仝德在現場作報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城中村可以說是深圳居住空間的‘半邊天’,別的地方在說城中村,深圳很多地方在說村中城”。近日,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3秋季論壇暨中國式現代化與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跨界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副教授、超大城市空間治理政策模擬社會實驗中心主任仝德作了題為《深圳市城中村素描與改造模式分析》的報告。她指出,深圳的城中村在政府層面有明確界定,按照以前行政村來看有336個,涉及到的自然村1044個——
在用地上,深圳的村集體實際占有土地面積,包括村民點周圍的生態用地,占全市面積的1/4。如果從建設用地占比看,更是達到1/3。再從居住空間的角度考慮到容積率等因素,就真的成了“半邊天”,“居住用地的一半都是來自城中村的”。
仝德表示,從空間分布看,深圳城中村是圍繞各級中心遍布開花的形態,可以看到每一個組團中心,周圍都分布著大量城中村。而且,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深圳已經形成了正規和非正規小區交互融合的格局,每一個城中村周圍都有正規小區相伴”。
她發現,深圳從空間規模或供給角度看,城中村和周圍的基礎設施供給并不差,甚至在一些中心的地方還表現出比正規小區更好的優勢。不過,如果評價放寬到每一個居住在小區的人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不管是新市民還是常住人口,能夠真正享受到醫院、學校、公園、地鐵等公共服務的時候,就會發現城中村是非常擁擠的,公共服務非常短缺。
仝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城中村改造的“改”就是要調結構。這個結構不是說去照顧高收入群體,而是把中等、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水平提高,解決低收入群體的可支付健康住房問題。她認為,現階段深圳的重點應該是綜合整治提升,而不要去大拆大建,這只是一個補充。
“深圳是一個挺畸形的住房結構,住房商品化率極低、自由化率極低、非正規住房比例極高。在這么一個情況下,我們怎樣改善住房結構,從現在的‘金字塔’向著‘紡錘型’轉變?”仝德認為,有三條可能的實現路徑——
對城中村里條件特別差的一些村,進行推倒重建式的更新,這樣也是彌補中高端市場的不足,形成住房市場的正常過濾;對城中村里條件比較好的一些村,開展政府主導的統租型整治,供應保障性住房;對其他城中村,可以嘗試市場主導、政府保障的綜合整治,面向城市的低收入群體提供健康和可支付的住房。
“我覺得城市更新一定要有價格機制控制,否則改了以后可能就不是大家想要的。”仝德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