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8 20:58:21
◎9月28日,記者撥通了“星哥廚房”在本地生活APP上預留的電話。對方表示,“市場局(原話如此)和疾控中心他們都取了樣,現在在檢測中,檢測結果還沒出來。現在也沒有辦法認定是餐廳的問題還是哪里的問題。”至于節后是否會繼續營業,對方表示“這個我現在真的目前不知道”。
每經記者 楊煜 每經編輯 宋思艱
“我們閉店啦!節后再見!”今日(9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在北京“星哥廚房”門口看到了這樣的告示牌。
這背后的情況,是近日知名互聯網公司員工在上述餐廳吃團餐后出現身體不適。
今日,餐廳工作人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節后是否繼續營業“目前不知道”。
企事業單位等使用團餐服務并不少見。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2016-2022年,中國團餐市場規模由0.90萬億元增至1.98萬億元,團餐市場占餐飲市場的比例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團餐的標準化及食品安全問題也一直是業內關注焦點。
在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引起關注后,兩家常用的本地生活APP信息顯示,涉事的北京“星哥廚房”已休息或“歇業關閉”。
一則發布于9月19日的用戶點評顯示,“公司統一訂餐,上百人出現上吐下瀉的癥狀,還有人因此暈倒了。”這條點評下另有兩個不同ID的用戶表示出現不適。另有9月18日用戶發布的一條點評也表示“公司十幾位同事吃完這家的飯高燒、上吐下瀉三四天”。
根據評論區的線索,團餐引起不適最早在9月8日之前,一位用戶發布了附帶診斷和化驗說明的圖片,稱“當天吃了小炒黃牛肉的同事全都上吐下瀉加發高燒好幾天了”。
9月28日午間,《每日經濟新聞》來到位于恒通國際創新園的“星哥廚房”,餐廳當時處于關閉狀態,門口立著一塊“我們閉店啦!節后再見”的告示牌。
“星哥廚房”門口的告示板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煜 攝
在餐廳附近巡邏的園區工作人員表示,聽說了餐廳存在食品安全問題,但并不知曉具體情況。涉事餐廳對面的商戶介紹稱,這家餐廳將在節后重新開業。
恒通國際創新園位于酒仙橋,園區內有多家知名互聯網公司。
記者隨后致電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宣傳處和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街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詢問對前述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調查進展,但電話未接通。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北京星哥廚房餐飲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成立至今不到8個月。注冊資本30萬元人民幣,由兩位自然人持股。
在本地生活APP上,不止一條點評提及餐廳由大廠員工離職創業,但這一說法未獲證實。這家餐廳于2023年2月被本地生活平臺收錄,平臺信息顯示“2023年9月19日至2023年10月8日休息”。
9月28日,記者撥通了“星哥廚房”在本地生活APP上預留的電話。對方表示,“市場局(原話如此)和疾控中心他們都取了樣,現在在檢測中,檢測結果還沒出來。現在也沒有辦法認定是餐廳的問題還是哪里的問題。”至于節后是否會繼續營業,對方表示“這個我現在真的目前不知道”。
上述事件再次為快速增長的團餐市場敲響食品安全警鐘。
近年來,隨著一座座商務寫字樓的崛起以及職場人數激增,國內團餐市場發展迅猛,抗疫期間,更是加速了互聯網訂餐需求增長。
據平安證券研報,2021年和2022年,中國團餐市場規模增速分別達到15.7%和11.9%。2022年,團餐市場占餐飲市場總規模比例已達45.1%。隨著團餐多樣化發展和行業服務、技術的升級,預估團餐市場規模將保持10%左右的增速。
相比于大型餐館、鄉廚市場,團餐更看重品質穩定,黏性較強。但食品安全和質量管控問題也成為發展的痛點。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菜品單一、營養不全面(53.5%),菜品不夠新鮮(42.5%)是團餐主要為人詬病的地方。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新鮮、營養和健康是未來團餐需發力的方向。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200433921-00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