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張曉剛:用“牛刀殺雞”,推動中國標準的接軌、升級、引領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01 22:35:37

          張曉剛說,“可以說‘買牛刀殺雞’是未來追逐質量、讓國際認同,甚至出現質量溢價的根本保證。我相信,經過中國制造這一輪高質量發展,會出現一大批技術性企業,而非僅僅是產品上的一些發展。”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楊歡

          Lembnqmzfa1693576275776.thumb_head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中國生產的鐘表,從產量上看占世界總產量的83%。但從銷售額上看只占全球鐘表總銷售額的35%。

          如何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如何從追求速度和數量轉而注重質量,如何解決制造技術含量中低端問題,如何在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解決方案?

          9月1日,在中國質量(成都)大會民營企業質量效益型發展暨2023民營經濟標準創新周四川專場活動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原主席、全國工商聯標準化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張曉剛給出的答案是:追求高標準以及標準的制度性開放,支撐高質量發展。

          “大而不強”呼喚高質量發展

          鋼鐵行業出身的張曉剛,搬出了鋼簾線制造的水平演變,以說明我國制造“大而不強”的歷史與現實。

          30年前,當中國要大批量生產汽車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沒有一個鋼廠可以生產出符合標準的汽車面板,沒有一個鋼廠能生產出符合標準的汽車子午胎用的鋼絲簾線。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從張曉剛給出的一張對比圖中可以看到,1993年,一盤10公斤重的鋼絲簾線,在合股的過程當中,斷點數可能出現20個、30個,甚至40個,“當時制造鋼簾線的水平,慘不忍睹”。

          經過這三十年的發展,到2020年,我們生產100盤共一噸重的鋼簾線,斷點數只有6-10個,“這就是中國制造的進步”。

          但這是否就說明我們的制造水平已經從“大”邁向了“強”?表格最后一排是國際上生產鋼簾線最頂尖的水平,同樣一噸重的鋼簾線,斷點數可以減少到只有2-3個。

          “這一點點差距,并不是一直所說的‘缺芯’‘少核’的問題,不是我們制造業產業技術基礎的問題,而是產業質量技術基礎的問題,是科學實驗驗證能力不足的問題,是從實驗室、小試、中試到大生產過程當中標準實現不了互認的問題。”張曉剛分析。

          過去,我們靠著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種跟隨式創新的模式,讓中國制造水平用三四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一百余年才走完的道路。

          但當我們開始并跑,甚至以后要領跑,跟隨式創新難以為繼,中國制造業靠什么去保持競爭力?舉起高標準這張大旗,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這就是答案。

          想抓高質量,必抓高標準

          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標準是全球經貿合作的“通行證”,也是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融通對接的重要紐帶。

          工業革命徹底顛覆了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也正是因為規模的擴大和分工的細化,就必然提出了對標準化的需求。當1947年ISO誕生的時候,就意味著世界上所有的產品都有國際標準。

          回憶中國標準化改革的歷程,張曉剛提到了兩個里程碑事件。

          第一個是七年前,我們開始推動“標準的雙軌制運行”。“過去我們只有國家標準,7年前的標準化改革,出現了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張曉剛認為,這次推出“雙軌制”的目的,是中國標準對內的開放,解決中國標準的市場化問題。

          第二次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到“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張曉剛認為,提出“標準的制度型開放”,解決的是中國標準的邏輯化問題,“是在向更高層次開放的體現,而且這也意味著對外開放的內容,從過去注重要素性開放到現在轉向制度型開放,要向全球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解決方案”。

          兩次關于標準的里程碑事件,指向的都是服務中國高質量發展。標準是質量的技術基礎。要想抓質量,必須抓標準。要想有高質量,一定得先有高標準。

          這兩年,“標準化”這個概念講得越來越多,標準化在現代化新征程中的戰略意義日益凸顯。

          但標準也分高低,行業標準是底線、是門檻,是最低的批準生產的標準,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一個最低標準去生產的話,高質量發展從何談起?

          張曉剛呼吁,我們要追求最高的標準,追求最先進政府和最優秀企業的標準,“提高標準、提高質量、提高競爭力,才能推動中國制造變中國創造,中國產品變中國品牌。”張曉剛說,“可以說‘買牛刀殺雞’是未來追逐質量、讓國際認同,甚至出現質量溢價的根本保證。我相信,經過中國制造這一輪高質量發展,會出現一大批技術性企業,而非僅僅是產品上的一些發展。”

          標準對外開放的三個層次

          那么中國標準如何實現對外開放,張曉剛提到了三個接軌、升級、引領的層次。

          首先是完成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而且是要與ISO、IEC、ITU這些國際標準接軌。2002年,ISO、IEC、ITU給出的口號是,一個標準、一次檢測、全球通行,這就是要實現全球貿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與這些標準接軌,是中國未來在全球化當中真正解決貿易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根本需求。

          張曉剛認為,在改革開放當中、在未來全球化發展中,一定要把中國標準跟國際標準的接軌看得非常重,“由于標準不與國際接軌,會影響我們更高水平的成本、質量和效果”。

          其次是中國標準向全球最先進標準的升級,也就是說每個行業的龍頭企業要讓自己的標準,跟世界最先進的標準互認,“不斷讓自己的標準跟國際標準接軌,變成國際標準”。

          第三個部分是中國最先進標準的國際化引領,“這就是所說的為全球提供中國解決方案和中國智慧”。張曉剛提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涌現了很多優秀的政府、企業,他們在社會治理、政府管理、企業管理方面摸索出了很多被證明是成功的經驗模式,下一步可以通過標準的國際化,把這些經驗模式對外貢獻,達到標準制度型開放新的層次。

          標準的力量,可以引領創新發展,引領時代進步。而標準化的力量可以在農業、工業、服務業及社會事業各領域全覆蓋、全發力、全推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手机观看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电影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 自拍中文本土欧美色 | 一级一黄免费视频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