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18 23:53:08
敢于將廣州作為對標和趕超對象,很大程度上依然具有信號意義,凸顯出武漢推動城市能級向上突破的雄心。
每經記者 劉艷美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935201
近日,武漢市社科院主辦的《武漢社會科學》雜志2023年第2輯發表題為《基于新發展格局下的武漢與廣州發展比較研究》的文章,在梳理分析國內頭部城市發展情況后指出,廣州與武漢的地位、功能最為接近,有很多相似點和契合度,是現階段武漢最合適的對標對象。
在從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區域金融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規劃建設、都市圈和城市群等8個方面,比較研究了武漢與廣州之間的功能差距和短板弱項后,文章提出了武漢以廣州為學習對標對象進行追趕及縮小差距的重點方向和路徑。
“對標的目的是為了追趕、縮小差距,甚至實現超越。”課題組組長、武漢市社科院副研究員周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從GDP總量來看,武漢正在縮小與廣州的差距,2021年武漢是廣州的63%,比廣州少約1.1萬億,2022年比重增加到65%,總量差距縮小到9973億元,“長期保持GDP平均增速高于廣州2個百分比以上是武漢能否實現趕超的關鍵”。
解讀:2022年,廣州和武漢GDP分別達到28839億元、18866.43億元,在全國城市中分別排在第五位和第八位。眼下,廣州離邁上3萬億臺階只有“一步之遙”,與重慶的競爭十分膠著;武漢則正在全力沖刺2萬億,與杭州之間的競爭同樣激烈。
從當前來說,無論城市地位還是經濟規模,武漢與廣州的差距都十分明顯,短期內要實現“追趕”甚至“超越”,幾乎沒有可能。不過,敢于將廣州作為對標和趕超對象,很大程度上依然具有信號意義,凸顯出武漢推動城市能級向上突破的雄心。
根據上述文章,目前國內頭部城市基本可劃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北京和上海,經濟總量“4萬億+”規模,肩負沖擊“世界經濟中心”使命,全面參與全球競爭;第二梯隊是廣州、深圳、重慶、蘇州,經濟總量近“3萬億”規模,其中廣深肩負帶領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大都市區的責任;第三梯隊是成都、武漢、杭州、南京等,經濟總量近“2萬億”規模,肩負帶領所在區域提升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競爭地位的使命。
為何對標廣州?按照文章的解釋,“只有廣州既滿足規模體量、發展水平領先,又滿足對區域發展的綜合性功能作用相似的兩個關鍵點,且與武漢同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
如何實現趕超?最終比拼的仍將是城市“實”力。在今年的“新春第一會”上,武漢明確將發力重點聚焦在“科技創新”,并提出舉全市之力推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久前,武漢市黨政代表團先后赴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考察學習,“科技”和“創新”幾乎貫穿全程。
面對國內大循環、內陸崛起、產業轉移等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如果能抓住乘勢而上、重塑優勢的機會,武漢的“天花板”也許還可以更高。
央行31家省區市分行掛牌
央行官方微信號18日消息,按照《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關于“統籌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改革”的部署,中國人民銀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行,深圳、大連、寧波、青島、廈門5個計劃單列市分行和317個地(市)分行于2023年8月18日掛牌。中國人民銀行各分行加掛國家外匯管理局分局牌子,各省、自治區分行加掛分行營業管理部牌子。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獲批
8月18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批復。根據批復,到2035年,廣東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751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2523萬畝;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5.07萬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1.66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國家下達任務,其中2025年不低于36.4%;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任務,其中2025年不超過435億立方米;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嚴格無居民海島管理。
上海要做亞太郵輪經濟中心
8月18日,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近日發布的《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行動方案(2023- 2025年)》。方案提出,到2035年,將上海打造成為國際一流郵輪樞紐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郵輪旅游目的地和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亞太區域郵輪經濟中心,總體概括為“一港一地一中心”。
東莞赴蘇州學習考察
東莞日報消息,8月16日至17日,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率隊赴蘇州市考察學習。在蘇州期間,肖亞非一行先后考察了友達光電(昆山)有限公司、陽澄湖兩岸科創中心、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等地,實地了解蘇州在堅持創新引領、推進“產城人”融合發展、歷史街區保護與城市更新等方面的經驗做法。
武漢光谷重金支持軟件業
第一財經消息,8月17日,武漢東湖高新區發布“光谷軟件十條”,重點支持基礎軟件、工業軟件、新興平臺軟件和光電子、集成電路、生命健康、地球空間信息、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應用軟件。單個企業每年最高可獲1億元獎勵。不久前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武漢中國軟件名城引領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漢市軟件業務收入規模突破4000億元,力爭達到4500億元。
經濟日報:莫以“低欲望”誤判消費新情況
中國正在步入“低欲望社會”?8月18日,經濟日報發文指出,隨著我國經濟加快恢復,在居民收入增加與擴大消費政策的疊加效應下,市場預期將逐步穩定向好,“低欲望”的標簽將被旺盛的消費需求所湮沒。
文章稱,客觀上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民眾健康意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帶來了人均壽命的延長、美好生活新需要的增長。而房價等生活成本的持續高企,給年輕群體帶來了較大壓力,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結婚生子的意愿。特別是此前疫情對經濟發展的沖擊尚未完全散去,部分行業修復還不及預期,民眾在經濟波動中收入有所下降,自然對未來預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也是人們目前不愿消費不敢消費、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在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去談“低欲望社會”,不免有些“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了。正如有專家分析指出,中國并未滑向“低欲望社會”,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水平還低于發達國家,人們不是沒有消費欲望,而是因為收入的限制壓抑了消費需求。這樣的判斷是符合當前我國發展實際的。不過,對于我國老齡化社會發展中的一些“低欲望”苗頭,還是要加以積極關注。換句話說,“未富先老”的特征將貫穿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主要進程,或將引發一些新問題新挑戰。
我國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新華社、北京日報消息,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在16日的開幕式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持續壯大,2022年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機器人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273家,10家機器人企業成長為制造業單項冠軍。市場應用加速拓展,202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過50%,穩居全球第一大市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92臺,服務和特種機器人在物流、醫療、建筑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會上還發布《中國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報告(2023年)》。中國電子學會繪制的中國各類機器人產業圖譜顯示,從我國機器人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上市企業分布來看,我國機器人優質企業重點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東莞、杭州、天津、蘇州、佛山、廣州、青島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其中,北京市錨定智能機器人產業,深圳市打造服務機器人集群,上海市聚焦工業機器人應用,杭州市著力推動集成應用發展。
最新報告出爐,你的城市通勤要多久?
8月18日,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聯合發布《2023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報告顯示,全國主要城市60分鐘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仍有超過1400萬人口承受極端通勤。其中,北京60分鐘以上通勤人口比重28%,雖仍是全國最高,但同比降低2個百分點;武漢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15%,同比增加1個百分點,是特大城市極端通勤最嚴重的城市。
報告以全國45個軌道運行城市為監測對象。從單程通勤時耗來看,北京單程通勤時耗47分鐘,同比減少1分鐘,仍是通勤時耗最長的城市。上海、重慶、青島單程通勤時耗也達到40分鐘。
通勤空間半徑反映城市緊密通勤聯系的空間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城市的輻射能力。根據報告,北京、上海是通勤空間尺度最大的城市,半徑41公里,上海同比增加1公里。深圳和重慶通勤空間尺度也達到40公里,同比增加1公里。33個城市通勤空間半徑同比增加。其中,成都通勤空間半徑達到30公里,溫州33公里,同比增加2公里,是年度增幅最大的城市。
平均通勤距離體現真實職住分離情況,也是城市運行的成本,決定著基礎設施投入與交通壓力。數據顯示,北京平均通勤距離11.7公里,同比增加0.4公里,仍是通勤距離最長的城市。此外,10個城市平均通勤距離超過9公里。除上海市、重慶市、廣州市外,成都市、武漢市、東莞市、西安市、南京市、鄭州市、銀川市平均通勤距離首次超過9公里。
徐志任蕪湖市代市長
據蕪湖人大常委會微信號消息,8月18日,蕪湖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十一次會議。會議決定任命徐志為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決定徐志代理市長職務。會議頒發了任命書,舉行了憲法宣誓儀式,徐志進行了憲法宣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