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安徽宿州“馬戲之鄉”名存實亡?少有人堅守 太多人改行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28 22:09:52

          ◎馬戲,上一輩的人已經干不動了,下一輩的人也不愿意干了。

          每經記者|于垚峰    實習生 鄭思彤    每經編輯|文多    

           

          一起高空表演意外墜亡事件,讓曾經盛極一時但如今聲勢漸微的宿州馬戲,又一次回到公眾視線之中。

          宿州位于安徽北部,與江蘇、山東、河南交界,當地的埇橋區是中國著名的“馬戲之鄉”,四省文化的交融,讓馬戲成為了集動物馴化、表演以及雜技、魔術等于一體的多門類傳統文化藝術。

          繁盛時期,埇橋馬戲團體有400余家,從業人員2萬人,多以農民為主,年收入逾4億元,占據全國70%的馬戲演出市場份額,當地一些村莊也形成了馬戲產業集群。

          2006年,中國雜技家協會授予埇橋區“中國馬戲之鄉”稱號,2008年,埇橋馬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國家動物保護政策的不斷收緊,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野生動物展示展演活動的審核愈發嚴格,馬戲行業逐漸萎縮,從業人員大幅減少,當地馬戲產業面臨危機。

          曾經在馬戲行業摸爬滾打了近二十年的老藝人李樹生(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個行業太累,不賺錢,他在六年前解散了馬戲團,現在已經住進了市區,平常就接一些婚禮的表演。“越來越艱難,不會再讓子女干這一行了。”

          這或許是宿州馬戲的一個縮影。

          4月21日,記者來到位于宿州市大河南街的埇橋區馬戲協會,看到整個協會的4個辦公室都大門緊鎖,無人上班。附近散步的大爺甚至說:一直就沒有看到這里開過門。

          宿州市埇橋區馬戲協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釣魚的馬戲青年

          調皮的猴子有板有眼地學踩高蹺、呆萌的狗熊靈巧地練習雙杠、威風的老虎排著隊直立迎賓……曾幾何時,走在宿州埇橋區蒿溝、桃溝等地的鄉間小道、村落庭院時,這些都是隨處可見的“景觀”。

          埇橋區的農民用土法馴化各種動物,推著板車闖蕩江湖的歷史已有上百年。隨著市場越做越大,順勢就走上了專業表演之路,并從家鄉帶出大量富余勞動力,在本鄉本土形成了一個個馬戲專業村。

          蒿溝鎮趙樓村就是其中之一,高峰時期,有幾十戶人家從事馬戲行業。

          4月20日,在蒿溝鎮上開出租車的趙師傅帶領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趙樓村。在村口,立著一塊寫有“趙樓村”的墻面,村名旁邊,還有一行字——“中國埇橋馬戲之鄉”。

          記者沿著進村的主干道步行入村,此地干凈整潔,村民的房屋沿路而建。馬路右側,有一個小賣鋪,里面還有棋牌室,有兩桌村民在里面玩棋牌。

          記者向店主詢問,村里哪些人家在經營馬戲,店主擺手稱不知道。一位正在店內購物的小伙子聽到,接過話說,現在玩馬戲的人都去外面了。

          出了小賣鋪之后,記者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人,問起玩馬戲的人時,他給記者指了一個方向,說村里有個李國泰,搞了幾十年的馬戲,現在已經八九十歲了,正在家里。

          據趙樓村村支部書記趙丙功介紹,李國泰當地最早一批搞馬戲的人,也是唯一一個除了會馴動物表演,還會雜技、魔術等多種技術的馬戲人。目前年歲已高,說話都不太利索了。

          李國泰等人帶著村民走出去,以馬戲為生,把馬戲事業帶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李國泰的馬戲團隊還是宿州市第一個走出國門的民間馬戲團體,先后受邀前往泰國、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演出。

          順著老者指的方向,記者繞過幾排房屋,在李國泰家附近的路口,遇到來村里釣魚的青年王俊(化名)。

          在交談中,記者得知王俊原來也在馬戲團呆了三年,因為行業不景氣,工資比較低,最后選擇了離開。

          王俊說,他在20歲的時候,跟隨同學家里的馬戲團開始學習馴一些小動物,這是一個十多人規模的馬戲團。后來,他跟著團到全國各地表演,一般馬戲團到哪兒演出,是先由團中外聯人員前往當地,把演出的所有事項都談好了,馬戲團才會出發前去,搭好蓬之后,靠收取門票維持馬戲團的日常開銷。

          談到在馬戲團的收入,王俊說,差不多每個月三四千塊錢的工資,對于年輕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不算高的收入。

          馬戲演員的收入,是根據馬戲表演的門票收入來決定的,演員的工資低,意味著整個馬戲團的收入都不高。

          在馬戲團呆了三年之后,王俊離開了,原因是:同學家開的馬戲團倒閉了。

          青年王俊也認識李國泰家,用手指著遠處一位坐在地上的老者說,這就是李國泰。

          記者來到李國泰的身前,看到他正在劈木頭,面對記者的三次詢問,李國泰反問:“你說啥?”并不時搖頭,表示自己聽不清楚。

          曾經叱咤當地的馬戲藝人,在他的暮年,成為了一個劈柴的幸福老人。

          二十年未回家過年

          記者在趙樓村走了一圈,看到的村民的房屋大多是兩三層的建筑,大部分村民的家大門緊閉,并沒有看到與馬戲有關的器械或者動物。如果不是村口的“中國埇橋馬戲之鄉”幾個大字,外地人根本不會把這個村和馬戲關聯在一起。

          宿州市埇橋區蒿溝鎮趙樓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但村委會的村情介紹中明確提到,趙樓村有三大支柱產業:良種繁殖和養殖、綠源木業、國泰馬戲。其中國泰馬戲就是在李國泰的帶領之下而出現的產業。

          在村委會的辦公室,一位村干部表示,當地馬戲輝煌的時代是一二十年前,現在早就沒落了。國家規范動物表演后,這一行陷入了谷底。

          現在已經沒有什么人從事這一行了,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或者轉行做了其他的工作。”上述村干部表示,留下繼續從事馬戲這一行的,有也不多,且都是在外地從事馬戲演出,很難統計。

          雖然沒有在趙樓村見到馬戲團,但是記者聯系上了一位把馬戲團注冊在趙樓村的馬戲團老板趙橋,此時他正在外地進行商業洽談。

          4月20日,趙橋通過電話告訴記者,他做了二十多年馬戲表演,感覺到現在這一行確實是越來越不好做了,要進行一場演出,需要向不少單位報批。

          趙橋的馬戲團里動物種類多,大型動物也有,演員有三四十人,來自全國各地,除了馴演動物,演員也會雜技、魔術等表演。

          趙橋告訴記者,他的馬戲團主要演出是在全國各地的景區,并不是在一個地方固定演出,有的地方就是一場演出,幾天就要轉場。有的時間長一點,會有幾個月甚至一年。整個馬戲團被分成了三四個小組,每組十多人,在三四個場地表演。

          在談到演出的收益時,趙橋說最近三年都是虧錢的,受疫情影響,無法聚集,誰來看演出?沒有演出的時候,動物的養殖成本,演員的工資都要照常支付,自然是虧的。

          趙橋說,自己二十年都沒有在家過年了,每年的春節,基本上都是在外演出。家人都在身邊跟著一起演出,老家只有一個破房子了。

          村委會的干部補充介紹說,李國泰有兩個孫子目前還在從事馬戲行業,其中一位就在趙橋的馬戲團。

          埇橋區蒿溝鎮的馬戲鄉村,記者去時,街上人很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缺失的傳承

          “馬戲行業,如今已經是夕陽產業。上一輩的人已經干不動了,下一輩的人也不愿意干了。”趙樓村委會上述村干部說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宿州埇橋區的多個村子采訪時注意到,除了政策的原因,人才青黃不接,也的確成為了馬戲這一行業面臨的困境。

          李樹生是一位從事馬戲行業二十多年的老藝人,也是一位從埇橋區蒿溝鎮出來的馬戲人,但五六年前就已經退出馬戲行業,如今在宿州市區安家置業,過上了與此前在全國到處演出完全不同的生活。

          用他的話說,年歲大了,就走不動了,加上馬戲這個行業的蕭條,最終讓他放下了。但是李樹生對這一行業還有眷戀,憑借著原有的一些雜技、魔術等技術,他還可以在市區接一些婚慶公司或演藝公司的活。

          “自己不當老板,出去一天算一天的錢,不想干的時候就不接單子,倒也輕松沒有太大的壓力。”李樹生說。

          二十多歲的時候,李樹生第一次接觸馬戲,是跟著村里的人學習馴養動物,在馬戲團里做學徒。第一年管吃管住,但是沒有工資,跟著馬戲團全國到處跑。

          那個時候覺得還挺有意思,小時候還比較喜歡一些動物,比較有成就感。”李樹生說,那個時候演出的市場還是挺好的,到哪兒都有很多人買票看表演,每個月工資可以拿到兩三千塊錢,一個人完全夠用了

          在別人的馬戲團里呆過幾年之后,2002年左右,李樹生決定自己出來搞一個馬戲團,因為在馬戲團呆過,相對有經驗,請人找場地,門道都熟悉,所以一下子就撐起來了。除了請老鄉,還有河南來的演員,十個人左右,一個小型馬戲團就成立了。

          組建了馬戲團之后,李樹生也和別人一樣,要到全國去找場地演出,除了有一個專門的市場對接人員,他自己也有一些門路,可以申請報批,演出地是以縣鄉為主。

          馬戲還是靠門票收入為主,李樹生最火的一次演出是2006年在廣東中山,單場門票收入三萬多元。但也有門票收入一兩千元的時候,還不夠動物和演員的飯錢。

          從事馬戲行業二十多年,演出過上千場,讓李樹生感覺到累了,做這一行太苦了。“其實做哪一行都吃苦,主要還是不賺錢了,到后面,馬戲已經沒有了太大的市場,如果擠不進景區,就很難有生存之道。”

          李樹生的馬戲生涯終結在2016年,在處理完最后一批動物之后,馬戲團正式解散。這期間,李樹生結婚、生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我和我老婆一直是做馬戲行業,但是沒讓小孩學這一行,太苦了,從小我就讓他好好讀書,如果不好好讀書,也有可能要做馬戲。”李樹生說。

          從蒿溝鎮的村子里回到鎮上,記者來到一家面館,老板一邊熟練地煮面條,一邊烤餅,講起了他在重慶表演馬戲的故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在线观看AV中文字幕不卡 | 亚欧人成欧美中文字幕 | 在线精品免费看国产 | 色综合久综合久久综合久鬼88 | 亚洲国产日韩一级视频网站 | 亚洲精品成a人片在线观看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