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jīng)濟新聞
          要聞

          每經(jīng)網(wǎng)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專訪馬伯庸丨寫盡基層搬磚人的辛酸與無奈

          每日經(jīng)濟新聞 2023-02-28 14:11:31

          ◎他并非生來就是作家,跟普通打工人一樣,馬伯庸曾白天在外企打卡上班,業(yè)余時間瘋狂寫作。直到2015年,他的暢銷書版稅收入遠超上班賺的錢,才辭掉工作全職寫作。盡管如今影視版權(quán)變現(xiàn)來得排山倒海,但馬伯庸依舊保持每天產(chǎn)出4000字、每年寫完一本書的勤勉。

          ◎“一定會有才思枯竭的那一天,這是所有寫作的人都無法避免的。”在馬伯庸看來,才思枯竭并不可怕,關(guān)鍵是“寫作能否繼續(xù)讓你高興。只要還喜歡,是興趣所在,就一定還會有想寫的東西”。

          每經(jīng)記者 杜蔚  丁舟洋    實習生 許萌    每經(jīng)編輯 張海妮    

          一個癡迷于數(shù)字的“算呆子”,一宗隱藏在大明歷史中的絲絹賦稅案,牽動官府與民間曠日持久的復雜與折騰……各種波折,讓當代人也百感交集——這又是來自馬伯庸小說的改編影視劇、正在熱播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即便在長視頻平臺“降本增效”的大前提下,該劇仍是愛奇藝重點投入的年度項目。

          資本對馬伯庸小說影視版權(quán)的青睞毋庸置疑:馬伯庸IP改編已播出的影視劇包括《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風起隴西》;《兩京十五日》《長安的荔枝》被買了版權(quán),正在影視化的路上。

          他并非生來就是作家,跟普通打工人一樣,馬伯庸曾白天在外企打卡上班,業(yè)余時間瘋狂寫作。直到2015年,他的暢銷書版稅收入遠超上班賺的錢,才辭掉工作全職寫作。盡管如今影視版權(quán)變現(xiàn)來得排山倒海,但馬伯庸依舊保持每天產(chǎn)出4000字、每年寫完一本書的勤勉。

          難得的是,這樣一個高產(chǎn)和高收入的作家還保持著一份清醒與通透。他將筆名取做馬伯庸,“看起來憨憨的家中老大,不是聰明的,但踏實穩(wěn)重。”小人物、大時代,馬伯庸從歷史的縫隙中挖掘鮮為人知的故事。他是炙手可熱的當紅作家,他也明白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浪潮來來去去,所謂的人生贏家或蕓蕓眾生,誰都不過是歷史里的一粒塵埃。

          “我相信AI一定有一天可以做到和人寫得一樣好,我也相信自己一定有才思枯竭、寫不動的那一天。”面對《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馬伯庸在一個小時的專訪中,語速飛快、表達能力極強、對刁難的問題來者不拒,原因大概也是興趣得以實現(xiàn)的純粹,因為純粹所以快樂,拿得起也放得下。

           

           

          高產(chǎn)作家的松與緊

          “最近在看書,調(diào)研。”《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還在熱播,上一套長篇小說《大醫(yī)》才剛付梓出版不到半年,馬伯庸的新書《食南之徒》就開啟了連載。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豆瓣評分7.8分

          頂著一個讓人誤以為是“老頭”筆名的馬伯庸,其實生于1980年,思維活躍、在微博上與網(wǎng)友的互動妙語連珠。但他也的確是寫了25年,創(chuàng)作了90余部長中短篇作品的“老人”了。他的作品經(jīng)常帶來現(xiàn)象級的效果,這種效果不局限于文學界,還涉及影視、旅游、地方文創(chuàng)等方方面面,西安的凍柿子、水盆羊肉都能因他作品的破圈而賣斷貨。

          這些年,馬伯庸始終保持著高產(chǎn)的寫作狀態(tài)。

          他向《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描述了一天的時間表:6點半起床,簡單運動、用完早餐,把兒子送上校車后,步行至離家不遠的工作室。“玩一會兒,差不多到8點半左右開始寫,中午步行回家吃飯,睡個午覺,下午走過來繼續(xù)寫,寫到下午三點半,就停筆了,看看資料、看看書。到五點多,兒子的校車到站了,我就走了,把兒子接回家。”

          馬伯庸以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支撐IP“宇宙”不斷壯大 

          馬伯庸說對于創(chuàng)作,自己沒有拖延癥,也不感到疲憊。“自由,快樂,我想寫什么寫什么,保持一年寫完一本新書(的節(jié)奏),很少有命題作文。寫作是我的工作,但更是我的興趣。”

          這種興趣給他帶來的快樂遠遠大于工作帶來的收益。就拿現(xiàn)在熱銷的小說《長安的荔枝》,寫完后從沒想過出版,也沒考慮過銷量如何,“就是純粹覺得這東西很好玩”,11天時間一氣呵成寫完這本七萬多字的小說,寫完后把全篇都放在網(wǎng)上,大家看到就好了,“純粹是一種分享和表達的樂趣”。

          以為他天然自律?他又說自己其實意志力薄弱。

          “我會盡量避免去看短視頻,因為有一次刷短視頻,一刷就是半夜。我發(fā)現(xiàn)這東西很可怕,不知不覺你的時間全部就消耗掉了。我很擔心自己陷進去出不來了,就是因為知道自己意志力薄弱,所以不要給自己機會。”

          但對于新鮮事物,馬伯庸始終保有好奇心,當下大熱的ChatGPT也引起了他的關(guān)注。“我相信AI有一天一定可以做到和人寫得一樣好,但肯定是不一樣的作品,作家提供的每一個產(chǎn)品都獨一無二,有了一個和人寫得一樣好的AI,對我來說是多了一個同行而不是競爭對手。”

          每當下午接到兒子的那一刻,馬伯庸的工作開關(guān)就會隨之關(guān)閉。“把兒子接回家之后,我就什么(工作)都不碰了。否則時間長了,整個人會非常疲勞”。

          一定會有才思枯竭的那一天

          馬伯庸腦洞極大,而且內(nèi)容有趣,還先后獲得了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等。

          有趣的是,馬伯庸走上寫作這條路的契機,竟是因為一場軟盤亂碼的意外。

          1998年剛到上海讀大學的馬伯庸,第一次接觸了網(wǎng)吧。學商科的他,從小癡迷于歷史。“我身邊喜歡歷史的人不多,也沒什么人可以聊,就想在網(wǎng)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當時上網(wǎng)很貴,一個小時20塊錢。我省下一個禮拜的早飯錢,周末才能去趟網(wǎng)吧。”馬伯庸回憶道,短短60分鐘的上網(wǎng)時間非常寶貴,來不及看太多東西,他就會用一張軟盤把想要的文字拷貝下來,再帶回大學的機房慢慢看。

          “軟盤很容易壞,后來有一次,當我打開時,文件的后半截都變成了亂碼。我很沮喪,因為要等好幾天才能看到后續(xù)的內(nèi)容。”面對亂碼的屏幕,馬伯庸試著按照自己的思路敲打鍵盤,沒想到的是,那些剛才無法繼續(xù)看到的內(nèi)容,就這么“自動地接下去了”。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古董局中局》開啟“馬伯庸宇宙”的影視元年

          “里面的人物,忽然就按照我的意思在動。是種掌控感,做‘人物’命運導演的感覺。”馬伯庸欣喜道,后來去新西蘭留學,“沒什么可玩的,長夜漫漫,我就寫東西打發(fā)時間。”

          當年的論壇,在開啟馬伯庸寫作之路的同時,也讓他結(jié)交到了一批摯友。“我們以史會友,不摻雜任何社會關(guān)系、社會地位還有名氣,我最好的朋友都是那個時候認識的。”馬伯庸現(xiàn)在去很多城市時,都會找到當年的朋友見面聊聊天。

          “其實當年還有一些跟我一起在寫作的人,但是中間因為畢業(yè)、工作、結(jié)婚等等,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人放棄寫作。”馬伯庸沉吟片刻表示,直到現(xiàn)在還在堅持的,只有他一人。

          25年很長,長到足夠讓一個孩子從稚嫩走向成熟,馬伯庸卻在這21.9萬個小時中堅持寫作。

          馬伯庸多個IP將被搬上大銀幕、小熒屏

          “一定會有才思枯竭的那一天,這是所有寫作的人都無法避免的。”在馬伯庸看來,才思枯竭并不可怕,關(guān)鍵是“寫作能否繼續(xù)讓你高興。只要還喜歡,是興趣所在,就一定還會有想寫的東西”。

          “寫作和別的工種不一樣。就算再討厭搬磚,你咬著牙搬,每天搬300、400塊磚,你也是有收入的。但寫作無法強迫,如果你寫得特別難受,完全為利益驅(qū)使而寫,堅持不下去。寫作是非常誠實的狀態(tài),完全無法隱藏作者的好惡,只有喜歡才能走得遠。”

          以興趣為原點,用勤奮驅(qū)動自己,最后回到興趣,也許,這就是馬伯庸保持高產(chǎn)高質(zhì)量創(chuàng)作的秘訣。“只要想明白本質(zhì)是興趣,就不會因為名利的潮起潮落而茫然失落。”

          “事務(wù)型”小說寫盡基層辦事員的辛酸無奈

          漢武帝雄才大略,幾十萬漢軍精騎出塞,世人只道漢武帝氣吞萬里如虎。但馬伯庸會忍不住想,要支持那么大規(guī)模的軍隊調(diào)動,負責后勤的基層官吏會忙成什么樣?一騎紅塵妃子笑,負責運荔枝的那個“公務(wù)員”從嶺南到長安要保證新鮮得付出多大努力?

           

          微信讀書上,逾104萬人在讀《長安的荔枝》

          “如果以基層辦事員的角度來審視史書上的每一件事,你會發(fā)現(xiàn),上頭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忙活半天。有大量瑣碎的事務(wù)要處理,光是模擬想象一下,頭發(fā)都會掉一把。一將功成萬骨枯,很多時候往往一事無成,也是萬頭皆禿。”馬伯庸說。

          馬伯庸的小說在一連串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次第展開,讓人手不釋卷,但核心主角往往是隱藏在歷史褶皺中的小人物,面對窘迫環(huán)境的一地雞毛,他們的抗爭、不甘與遺憾。

          這種心境,難免讓當下的普通打工人們惺惺相惜。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你要把一件事情做成,是很難的。我在公司打工10年,也有過這種親身經(jīng)歷,老板經(jīng)常會說,我們要把市場份額提高5%,這是老板決定的,但怎么才能提高5%?

          中層經(jīng)理說,我們要去做新產(chǎn)品還是舊產(chǎn)品?我們要不要打價格戰(zhàn)?決定之后,具體執(zhí)行的人,就是我們這些一線做事的人,你要去打價格戰(zhàn),你就要去測算市場上其他產(chǎn)品的價格是多少,它們鋪了多少個門店,甚至我們要一個個門店去問,一個個工地去查,這就是具體做事的程度。”馬伯庸說。

           

          《長安的荔枝》是豆瓣2022年度中國文學(小說類)TOP 3作品 

          因此馬伯庸將自己的小說定義成“事務(wù)型小說”,把主人翁要辦成一件事的過程寫得足夠詳細。“比如《長安的荔枝》,如果換一個作者來寫,可能會花大量筆墨寫這個人的人物關(guān)系,人物內(nèi)心。甚至運荔枝只是一個背景,運橙子也可以,運西瓜也可以。但我會詳細寫他運荔枝的過程,他是怎么做實驗的,怎樣分析荔枝物流的分配方式。我相信細節(jié)中才能體現(xiàn)出生活真正的質(zhì)感和沉重。”

          除了無力感,馬伯庸小說里的角色都有著一種特別執(zhí)著的精神。這種軸勁兒,為了一個目標咬著牙也能把任務(wù)完成的執(zhí)著,馬伯庸自嘆弗如。“接受現(xiàn)實的苦悶,再用自己微薄的力氣,爭取出一些空間,弄個明白,維護住自己內(nèi)心一些理想主義的光芒。”

          “卷是卷不動的”

          寫作可以是興趣,但全職寫作需要的是經(jīng)濟底氣。

          對于所有想要從事寫作的年輕人的咨詢,馬伯庸的建議都是:“不要上來就全職,先找一個能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

          “所以剛剛你們問我為什么一直寫,這也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錨點。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就有一個自信——今天的飯錢我能賺回來。”

          有意思的是,父母是高級工程師的馬伯庸,自己數(shù)學不好;馬伯庸身為作家,他兒子的語文成績卻令人頭疼。

          老師請來馬伯庸,提出為什么孩子語文不好的質(zhì)疑。“一聽這個問題,孩子壓力大,我壓力也大。后來我就給老師找了很多父子職業(yè)無法傳承的例子,比如文豪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沒走作家這條路,是從事無線電事業(yè)的。”馬伯庸半開玩笑地聊以自慰,“父子興趣不同是好事,專業(yè)相同,其實反而容易成為仇人”。

          這種松弛感,也來源于他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馬伯庸說,在教育上父母給予了他極大的自由度。“他們不會因為我達不到什么成績,或者說沒有找到他們所預期的工作,而不停地嘮叨。反而是鼓勵我大膽去走,放心去做。”

          馬伯庸IP改編的《長安十二時辰》2019年熱播后,至今仍在帶動西安旅游熱度

          倒退二十多年,誰能想到馬伯庸會走上作家這條路?他的父母規(guī)劃不了,馬伯庸自己也想不到。

          在馬伯庸看來,社會變化太快,任何人都無法準確預測未來。“所以現(xiàn)在去操心孩子的專業(yè),操心他的學習沒有太大意義。我對孩子的希望是,他能有一個自己挖得很深的愛好。當他在社會上受到欺負或者遭到挫折郁悶的時候,比如他能回來玩樂高,廢寢忘食地玩,玩起來把所有煩惱都拋在腦后。我希望他能有這樣一個愛好。”

          看看周遭“無聊的大人們”,下班回來沙發(fā)上一躺,百無聊賴地度過一天。有益的興趣就是一種抵抗生活蹉跎的能力,但興趣從入門到提升都需要花時間,無論是學會一門體育技能還是掌握一種樂器,練習過程無不枯燥。

          馬伯庸始終認為,“卷是卷不動的”。“我也讓小孩學鋼琴,但我專門跟老師說明了,孩子不考級。他有沒有這方面天賦,學一年就已經(jīng)能看出來了。這個東西你能怎么卷?考到十級又怎樣?他能練到長大后去參加Party,看到房間里擺著一架鋼琴,徐徐走過去彈上一曲,就足夠了。”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zhuǎn)載請與《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jīng)《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馬伯庸 知識產(chǎn)權(quán) 文化傳媒

          歡迎關(guān)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

          每經(jīng)經(jīng)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 日本在线免费小视频网站 | 午夜福利久久野草 | 香港三级韩国三级日本三级 | 最新欧美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