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07 00:21:47
在會場內的展位上,城叔見到了來自株式會社的陳偉峰(化名),他是進博會的“老朋友”,從2018年開始每一年都會被公司派到進博會上,給來來往往的交易團、地方團、媒體團介紹他負責那個板塊的新技術、新產品與新服務。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城叔看到了他們的躍躍欲試,也聽到了他們的一些心聲。以下我們試著還原現場的一些感受和畫面,希望通過這些片段能夠探見中國開放的圖景。
每經記者|吳林靜 程曉玲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502419
開放猶如江水,其向東之勢不可擋。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這些新機遇體現在何處?習近平主席在進博會開幕式的致辭中指出,中國將推動各國各方共享中國大市場機遇、制度型開放機遇、深化國際合作機遇。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0037.6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5.6%。
在進博會上,城叔又得知了更細節的外商數據——據商務部公布,外資企業在華經營總體良好,2021年營業收入增長16.3%,利潤總額增長百分之11.3%。其中,美、歐、日、韓企業的利潤分別增長了45.4%、13.2%,20%和71.8%。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程曉玲 攝
在會場內的展位上,城叔見到了來自株式會社的陳偉峰(化名),他是進博會的“老朋友”,從2018年開始每一年都會被公司派到進博會上,給來來往往的交易團、地方團、媒體團介紹他負責那個板塊的新技術、新產品與新服務。
像陳偉峰和株式會社這樣的“五屆元老”其實有很多。從2018年起,他們如期赴約,帶著“新鮮”找尋機遇;中國也從未失約,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城叔看到了他們的躍躍欲試,也聽到了他們的一些心聲。以下我們試著還原現場的一些感受和畫面,希望通過這些片段能夠探見中國開放的圖景。
“中國是個大市場”,這是參展商們提到看好中國時給出最直白的原因。14億多人口,4億以上中等收入群體,每年2.5萬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和服務……各種數據給足了“大”的理由。
落到中日的貿易關系上,還多了一層“親密”——今年是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也是RCEP生效實施的元年。從今年上半年簽發的RCEP證書出口目的國看,日本連續6個月排名首位,每月簽證金額占比均超過90%。
宏觀的形勢,在具體的進口產品身上也有體現。
今年,“五屆元老”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又來了。由日本政府出資設立的JETRO,每一年都會帶著日本中小企業的產品“組團”參展進博會,幫助中小企業尋找中國市場。
JETRO的現場負責人介紹,按往年參加進博會的經驗來看,展臺的商務轉化率在20%左右,也就是約有20%的觀眾在參觀后,明確表達與產品所屬參展商的商務合作意向。從展臺前絡繹不絕的觀眾數來看,這并不是一個小數目。
雖然這位負責人以及JETRO,并不掌握最終促成了多少日本商品進口,但從每一年日本企業持續高漲的熱情也能對效果了解一二。比如僅現場試飲和展示的日本清酒這一個品類,就從去年的70種猛增至今年的172種。
不過,這位負責人也知道,展臺的高人氣與較高的商務轉化率,距離最終合作的達成還有一段距離,進口過程中有各種困難要去解決。
以人氣熱銷的美妝個護品類為例,由于各國對產品成分或濃度的標準不一,導致一些日本本土的產品若想直接進入中國市場會遇到一些阻礙。據這位負責人了解,為了適應出口國的安全監管體系,日本當地企業摸索出了一些解決路徑。
比如,日本中小企業往往也缺乏海外銷售經驗,他們通過與中國的經銷或代理方合作,由代理商在國內重新搭建一條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鏈條,先是單獨生產符合國內標準的產品,再由經銷商將產品推到國內市場。如此一來,既解決了產品進口過程中的問題,又推動供需雙方高效連接。
在參展商“回頭率”接近90%的第五屆進博會上,來的企業大多已經進入中國市場,本地化的運營也成熟運轉多年。城叔遇到了一位來自瑞典的制造企業相關負責人,資料顯示,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
這位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總部一直在加強在華的整體投資,技術、產品和服務也投用到我國能源、化工、交通等多個領域當中,“除了一些特別高端的產品,會在歐洲生產之后再進口中國,其他大部分適配中國市場的產品都已就地生產。”
談及對未來中國市場的期待,這位負責人提到,“中國肯定是最大的市場,我們在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廠大概率會落地中國;一些領先的產品和技術,也會率先投入中國;甚至有些研發,也是基于中國市場的需求為核心來展開設計。”同時他也提到,希望能在中國,“看到更多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相關的、更加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合作機會。”
其中之一,也是最大的機會,就是“減排降碳”。當前,130多個國家都做出在21世紀中葉或之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全球共識”掀起了全球的低碳經濟。硬幣總有兩面,一方面,低碳產業拓寬了國際貿易的內容,另一方面卻帶來了新的貿易壁壘,譬如征收碳關稅、實行低碳準入等,為國際貿易往來增添了新的影響因子。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中國的低碳產業還處于發展過程中。從企業自身而言,想要達成碳中和,既要在制造過程中降低碳排放,也呼吁一些碳中和的產品和措施,目前國內碳匯交易市場還不夠成熟,對于零碳或是低碳的標準認定也需要進一步明確。從與上下游合作的角度出發,因為企業無法提供低碳排放的零部件,也影響了完整的產品去拓展國際市場的節奏和機會。
“‘雙碳’戰略已經有了,但還需要企業和產業給予更特別的關注。”這位負責人希望,能夠從他們所在的產業鏈做起,一起把綠色低碳的產業生態建立起來。
一直以來,時間都是跨國藥械比較在意的事情。這次在進博會現場,城叔了解到醫藥外企關于“時間”的新建議。藥械進口,常被提及的是引進到上市的環節,有可能“新品”剛國內上市,國外市場又出現了下一代。
所以,我國開始了“先行先試、特許準入”的政策試點,海南的“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就是首個吃螃蟹者。受益于國家多輪“特許”政策的加持,這個醫療特區某些進口藥械的審批速度可以壓縮到1天,“極簡審批”幫助了一些患者用上了與國外市場同步的新藥、新器械。
不過,在蘇銳(化名)看來,有一些“時間”是不是還可以壓縮。蘇銳供職于一家瑞士醫療企業,過去二十多年這家企業已經在國內設廠,推進進口藥品藥械的中國本土化。看到“樂城先行區”的紅利,蘇銳所在的企業也去投了兩款進口試劑。
但他們也注意到,新的試劑落地存在困難,卡點在于配套的醫療服務項目。據蘇銳介紹,“藥械和藥品還不一樣,藥品直接開給患者就可以了,但藥械有一套新的流程要走。因為是新的試劑,就需要重新申報和設立配套的醫療服務項目和價格。”
比如,檢測肝功,用國產試劑和進口試劑收費就不同。醫保局會對診斷的價值、方法、精準度等等,重新走一套充分論證的過程。“尤其是對比進口器械很快的審批速度,這個配套醫療服務項目的申報流程進展十分緩慢。”蘇銳提出,能不能有相應的縮短,或者再設置什么綠色通道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