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12 14:24:59
◎與2013年相比,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加64%,汽車保有量增加132%,但PM2.5平均濃度下降5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減少87%。
◎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有效發揮了碳定價功能。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星
霧霾天氣越來越少,綠水青山越來越多;
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均居世界第一;
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大幅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環境治理成效之好、公眾參與范圍之廣、對全球生態貢獻之大前所未有。
“以前一到冬季,霧霾天就來了,有時候還有沙塵暴,現在很難看到這種現象了。”說起這些年環境改善的成果,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張大爺感受頗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氣污染宣戰,國務院先后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確定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大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
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與2013年相比,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加64%,汽車保有量增加132%,但PM2.5平均濃度下降5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減少87%。
近年來我國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但PM2.5平均濃度在下降
北京市PM2.5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從58天下降至8天,創造了世界特大城市大氣污染治理的奇跡。
我國空氣質量大幅提升
近年來,我國將大氣污染治理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持續推動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以鋼鐵行業為例,2013至2021年,全國粗鋼產量增加27%,而企業數量減少20%,平均規模提升56%;目前,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技術體系,約6.8億噸粗鋼產能已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2021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較2013年增長26%,而煤炭消費量基本持平,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67.4%降至56%,清潔能源占比上升到25.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穩居世界第一。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93%,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煤電體系。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持續下降
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這一過程中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對推動整個能源結構的調整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調整能源結構不但能夠降低碳排放,同時還能實現從源頭上大幅減少污染,甚至實現源頭零排放。
我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將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48.4%,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2021年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3.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加
光伏發電量逐年提高
我國碳排放強度大幅降低的同時,全國碳市場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我國陸續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和深圳7省(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上線交易。試點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履約率保持較高水平,市場覆蓋范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保持雙降趨勢,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試點經驗基礎上,持續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45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碳配額的價格在每噸40~60元波動,價格穩中有升。
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有效發揮了碳定價功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以傳統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在減排降碳的同時,如何統籌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值得關注。”
記者注意到,常紀文曾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提到過,未來10~15年,以煤炭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能源仍將占據主導地位。但以傳統能源為主導并非不管不問,而是要做好清潔高效利用。清潔就是減少污染物排放,高效就是提高利用率,減少碳排放。
渾圓粉嫩的中華白海豚躍出水面、追船嬉戲;形態各異的魚兒或藏地下暗河、或溯湍急水流……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采取有力政策行動,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取得顯著成效,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但也要看到,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仍面臨諸多挑戰。有效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為萬物謀和諧,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必須同心協力,抓緊行動。
生物多樣性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2021年10月發布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日臻完善、監管機制不斷加強、基礎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我國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流化,逐步納入各級各類的規劃計劃中。“十四五”規劃將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作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重點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全面總結了我國生物多樣性治理的舉措和成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成為全面推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近10年來,我國頒布和修訂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種子法、長江保護法和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修訂調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為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奠定基礎。
我國已初步形成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建立了749個觀測樣區,完成了180多種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成效評估、34450種高等植物、4357種脊椎動物和9302種大型真菌瀕危狀況評估,有效支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制修訂,構建了全國2376個縣級行政單元、觀測樣線長超過3.4萬公里的物種分布數據庫。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達474個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還存在法治體系仍需完善、體制機制有待加強、基礎能力依舊不足、資金機制較為單一等問題。推動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篇章,首先要加強生物多樣性政策法規體系建設,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法規研究,強化法治保障。
“其次,要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網絡。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切實加強重點區域的保護和監管,完善珍稀瀕危動植物遷地保護體系。”崔書紅說。
“黑臭水體是群眾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任何一個城市,不管外表多么光鮮,只要還有黑臭水體,就說明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不合格。”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曾在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發生重大轉折性變化,碧水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群眾身邊的清水綠岸明顯增多,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以來,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總體實現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目標。各地新建污水管網9.9萬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088萬噸/日。用于黑臭水體整治的直接投資約1.5萬億元,在治理污染的同時有效拉動了地方投資,有力促進了城市高質量發展。
污水處理能力大大增強
與此同時,群眾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深入開展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累計完成2804個水源地10363個問題整治,有力提升涉及7.7億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完成全國1.06萬個“千噸萬人”水源保護區劃定和1.94萬個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劃定。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94.2%,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地表水資源量回升
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碧水保衛戰是生態環境保護三大保衛戰之一,系統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放在了碧水保衛戰中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來,我國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下一步,如何防止‘返黑返臭’將是治理工作的重點。”
王洪臣進一步對記者表示,黑臭水體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內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內源污染當中,清游疏浚、處理淤泥比較困難,后續處置也是一個問題。而外源污染中,要通過技術手段阻止污水進入水體。“因此,碧水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更要關注如何鞏固這來之不易的成果。”
來自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長江干流連續兩年全線達到II類水體;黃河干流全線達到或優于Ⅲ類。珠江流域、西南諸河、西北諸河、東南諸河水質狀況保持為優,淮河流域、遼河流域水質明顯改善。
主要河流水質明顯改善
馬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之大、措施之嚴、投入之巨是前所未有的。水是連接生態系統的最核心要素,格外重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等新理念的提出,都對保護水資源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馬軍進一步指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對整個長江流域各級政府發出了極為關鍵的明確信號,充分體現了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尋求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取向,絕不能為了短期經濟利益去犧牲環境生態,犧牲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在這樣的要求下,長江流域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地區采取了強有力的治理措施,污染減排取得歷史性進展,地表水水質顯著改善。
(本文制圖數據均來源于:同花順iFinD、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