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0 19:03:37
每經編輯 趙博淵
案例圖片 圖片來源:重慶簡繁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位于重慶市南岸區慈云老街1號,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安達森洋行舊址改造利用。現存單體建筑8棟,其中4棟文物建筑、1棟歷史優秀建筑、3棟傳統風貌建筑、1座纜車遺址。項目與千年古寺慈云寺相鄰,緊鄰古巴渝十二景“字水宵燈”,面向朝天門,俯瞰兩江交匯,是重慶市兩江四岸核心文旅項目之一。
項目于2020年6月修繕完成,2020年7月29日正式啟動裝修布展項目,9月10日實現初步開放,12月26日試營業。2021年6月11日,正式開館,對外開放。
案例圖片 圖片來源:重慶簡繁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抗戰爆發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萬箱文物南遷至南京,后分南、中、北三路向西遷移,其中中路文物行經重慶,存放在包括安達森洋行在內的三處建筑內。安達森洋行倉庫面積大、空間高,用4個大倉庫存放了3694箱文物,為保護國寶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安達森洋行舊址見證了守衛國寶的偉大壯舉與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奇跡,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該址具有重慶開埠時期獨特的中西結合風格,這對研究上世紀30年代重慶開埠后繁榮的碼頭文化以及建筑藝術有著重要意義。
2010年左右,隨著南岸區城市規劃建設及對歷史文化建筑的重視,在城市更新改造中逐漸找到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與利用方法。安達森洋行以“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為核心打造包含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故宮書店、故宮教育中心、故宮文創、配套服務等內容的文化高地。由政府攜手企業,各展所長,啟動歷史文化建筑修繕工作。讓歷史遺跡、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城市生活,并結合獨特的巴渝風貌與山水景觀,營造一處全市矚目的高品質人文勝景。
該項目為了保證整體品質,同時滿足后期運營使用,聘請著名建筑師張永和為安達森洋行舊址量身定制了高品質修繕設計方案。4棟文物建筑完全按照文物修繕原則進行保護,采取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文物歷史信息;4棟傳統風貌建筑則有“變舊為新”的部分,加入玻璃幕墻、鋼結構、轉木梁等現代元素,呈現出新與舊的對話與共生。
近年來,該項目先后投入資金1.48億元。配套建設的字水廣場及車位,面朝來福士,右臨慈云寺,左側有“字水”題刻,重現了巴渝十二景之“字水宵燈”,成為南濱路一道獨特風景,創新游覽體驗,融合周邊文化資源提升區域活力,實現片區可持續發展。
案例圖片 圖片來源:重慶簡繁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修繕完成后的安達森洋行總占地面積10000平米,項目總建筑面積2800余平方米,修建完成單體建筑8棟,包含有風靡全國的角樓咖啡、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展覽書畫院、研學課堂、故宮出版社書吧、故宮文物南遷主題郵局等業態。
開館以來,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積極發揮“重慶城市會客廳”的功能,廣納來賓,多位政府領導、同行友人、市民觀眾和外地游客紛紛到訪。修建該項目的同時,不斷挖掘文物南遷歷史,邀請故宮博物院專家們到項目現場舉行專家講座,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故宮文物南遷歷史走進社會,面向公眾傳播文物保護理念。
文化遺產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開發和利用文化遺產能帶動發展開發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一系列相關產業,對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由安達森洋行舊址到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項目的完美蛻變,正是文旅融合城市文化名片的成功案例。文物建筑的成功改造既延長了生命周期,又強化了城市文化特點,是以文化共建賦能美好生活的又一生動實踐。
項目舉行活動現場 圖片來源:重慶簡繁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2021年6月11日,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成為2021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主會場之一,迎來開館。
2020年9月22日以來,項目已接待參觀調研上百次,接待人數超過5000人,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
截至2022年6月,今年共舉辦4場以故宮文化、敦煌文化、建筑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講座,開展8場藝術展覽、10場舞臺演繹,持續引入共計50余場社群活動,以及20余場游客與南遷館的交互活動,累計接待游客15萬人次。
重慶簡繁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