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19 22:43:41
每經評論員 黃宗彥
上市公司理財不稀奇,但理財理成主業的公司卻少見。近日,光啟技術(SZ002625,股價17.52元,市值377.5億元)公告稱,擬使用閑置募集資金4500萬元購買東莞銀行深圳南山支行的大額存單。公告還提及,截至7月16日,公司以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未到期余額為40億元。
翻閱資料可知,光啟技術理財所用的資金來自于2017年定增。彼時公司擬募投超材料智能結構及裝備產業化項目和超材料智能結構及裝備研發中心建設項目,最終募集的資金凈額為68.38億元。后經多次變更募投項目,當初所募到的資金累計僅投入7.72億元,剩余的大部分資金則被長期用于理財。
通過查詢光啟技術的財務數據不難發現,公司近5年的絕大部分利潤來自理財收益,甚至在2017和2018連續兩年需要依靠理財收入保持盈利,主業反而成了“累贅”。
筆者認為,上市公司運用閑置資金理財無可厚非,這種做法可以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流動性,為公司帶來額外收益。但像光啟技術這樣“躺平”,實則將募集資金用于理財或其他用途,長此以往創新動能或將被不思進取的想法取代,從而損害股東的長期利益。
此前,寧德時代定增450億元后宣布將230億元用于理財的做法就曾引發各方熱議。有人粗略測算過,按公司2021年度理財收益率3%計算,這部分資金年化收益將達到6.9億元。也就是說寧德時代僅靠這一部分收益就能躋身A股公司凈利潤排行前20%。當然,寧德時代對此有合理的解釋,募投資金到賬后是放入專門的賬戶專款專用的,對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在確保募投項目正常建設的情況下進行現金管理可以增厚每股收益,為公司及股東獲取合理回報。
可見,對募集資金的理財和靈活處置,很重要的一條判斷標準,應該是能否有利于公司的健康發展和股東的長遠利益。
不過,上市公司通過再融資搞小動作的空間已經越來越低。此前,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明確提及,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原則上應當用于主營業務。如果要變更使用用途,需要經過股東大會決議。
相較于前些年,近年來中小股東的主人翁意識大大提高,如遇到不合理的再融資方案會行使投票權。如去年10月底,浙江震元在臨時股東大會上發布定增議案,擬募資6.01億元,結果遭到中小股東反對后方案被否決,原因是中小股東認為公司在股價長期低迷時定增是損害股民利益的行為。
此外,監管層也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資金用途進行了一定約束。根據相關法規,上市公司可以使用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但需在滿足安全性、流動性、不影響募投項目等前提下進行。筆者認為,監管可以在此基礎上對理財資金比例和期限作一定限制,防止企業過度依賴理財。
如何將再融資所得資金真正用到刀刃上,是每個市場參與者都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最終只有將資金用于正途才能真正的“提高效率”,如果長期依賴理財荒廢了主業,則將造成資本錯配,進而反噬實體經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