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6 13:17:09
投中數據公布今年第三季度中國VC/PE報告,數據顯示,市場投資規模環比猛增近五成,已是近兩年來的最高值。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吳永久
近日,投中數據公布今年第三季度中國VC/PE報告,數據顯示,市場投資規模環比猛增近五成,已是近兩年來的最高值。從市場投資均值來看,第三季度達到34.59億美元,各行業投資均值成倍遞增,碳中和、元宇宙概念火熱。
與此同時,新設立基金管理人機構數量增加,三成機構設立多只基金,VC市場表現突出,第三季度投資數量占比高達80%,成為近兩年VC市場“天花板”。在退出端,第三季度共計155家中國企業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VC/PE機構IPO滲透率達65.16%;此外,并購市場開始升溫,季內共有42只私募基金以并購方式成功退出,建筑建材領域頻現大額交易。
投資界曾在2019年迎來政策利好,彼時資管新規的出臺,讓創投基金和政府產業基金豁免多層嵌套限制,創投市場迎來新機遇,疊加新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一級市場股權投資事業蒸蒸日上。
從市場投資規模來看,雖然受到疫情沖擊,但已有數據統計,去年第三季度已經回歸到疫情前水平,時隔一年之后,市場投資熱情再被點燃,投中數據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今年第三季度,VC/PE市場投資規模環比猛增近五成。
數據顯示,2021年Q3,投資案例數量1818起,同比下降22.44%,環比呈周期性提升;投資規模猛增至628.91億美元,環比提升近五成,同比小幅增加。縱觀近年數據,本期表現最為突出,打破市場長久以來的低迷。
值得一提的是,與投資數量趨于下沉的走勢相反,市場投資均值的逐步攀升顯然看起來更為喜人,本期單筆均值達到34.59億美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業內人士的交流發現,隨著國家發展“專精特新”產業升級的戰略步伐,多地政府尤其看重輕資產、高科技項目的引進,成都、杭州、蘇州、武漢等地均有配套政策出臺,鼓勵投資機構與政府合力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不少投資機構因此獲得大基金、產業基金、政府引導基金支持。
從機構募資的情況來看,三季度內,新設立多只碳中和、碳達峰主題基金,規模多為百億級別。投中數據研究發現,LP中大部分具有上市公司及政府背景,如寶武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500億元,LP中就包含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太平洋保險和建信金融。
當然,關注低碳節能減排或出于企業端和投資端對ESG投資理念的貫徹,除此之外,市場中的募資來源確實呈現多元化趨勢,外資首當其沖成為主角,包括日初資本美元基金、渶策資本美元二期基金等均是三季度內募集規模較大的基金。
聚焦投資端變化,創投界與二級市場的投資觸角類似,側重在周期能源類品種,以及碳中和、元宇宙概念。前者多在節能減排和環保技術創新上側重,后者則關注新經濟領域。
投中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三季度,幾乎所有行業的投資均值都在成倍遞增,尤其在能源、金融、建筑建材、電信、VR/AR、汽車等領域。在早前國家政策對于中小企業的扶持下,多只中小企業基金、引導基金等相繼設立,再結合近期資本市場的回暖,各行業正增長都是必然現象。
投中研究員分析指出,時下熱門的“碳中和”、“元宇宙”在資本市場反映得迅速且明顯,多家機構相繼針對相關產業進行投資布局,預測未來將持續走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能源投資領域,頭部吸金板塊側重新能源,特別是在動力電池研發方面,中航鋰電、蜂巢能源等優質項目三季度內再獲融資,融資規模均過百億元。此外,芯片及醫藥領域繼續領跑投資數量榜單,碳中和項目吸金明顯。
投中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中國VC/PE市場投資頭部行業持續領先,其中芯片領域獲投數量最多,醫藥領域則獲投了最大的募集規模,且多為美元投資。碳中和在年初提出之后,熱度持續增加,在本期更是給能源行業帶來了超億美元的均值,其中近九成案例與碳中和相關。
相比在半年前,一眾碳中和概念項目的早期發展態勢,目前已有不少企業經歷B輪融資,有分析指出,傳統制造業高耗能減排循序漸進,但隨著碳排放交易的打開,正在促進或加速這一領域的改變,很多針對B端客戶進行服務供應的技術提供商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不過,元宇宙概念雖然吸金,但傳媒類企業在一二級市場的投研端仍具有一定分歧,且就三季度VC/PE投資文化傳媒項目數量來看,48起的數量雖然靠前但也并非頭部。一些投資人擔心,疫情后的商業氛圍之改變,一些傳媒企業的特定受眾消費習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影響企業成長,未來估值提升前景承壓。
從退出端來看,投中數據統計顯示,三季度共計155家中國企業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VC/PE機構IPO滲透率達65.16%,19家機構參投超3個IPO項目。其中,募資規模前十大IPO項目均在35億元以上,港股市場占據三席。
從數據來看,盡管全球市場IPO數量規模有所下降,但國內企業上市積極性依然很高,特別是北交所落地漸近,未來資本市場多元化上市渠道再添新路,一眾規模小、技術新、人才精良的團隊和項目有望搭上資本列車參與市場直接融資。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上半年愈漸坎坷的并購市場在三季度出現反轉,除了交易數量上升以外,基金通過并購方式退出的案例也在增加,體現出從項目端到投資人的收益期許和風險管控意識在優化。
投中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三季度,中企并購市場交易活躍度和交易規模雙回暖,共披露預案1626筆并購交易,環比上升14.75%,同比上升3.37%;當中披露金額的有1322筆,交易總金額為764.36億美元,環比下降8.58%,同比下降40.21%。
而在落地執行的統計中,共計完成806筆并購交易,環比上升23.81%,同比上升1.90%;當中披露金額的有673筆,交易總金額為723.36億美元,環比下降10.46%,同比下降7.37%。中企并購市場完成并購案例數量上升,為今年新高。
熱點行業中,受大額案例影響,建筑建材行業交易規模大幅上升,居于榜首,以219.75億美元占比30.4%,緊隨其后為制造業,以101.43億美元占比14.0%,能源及礦業、化學工業以及房地產,交易金額分別為52.24、44.04、41.80億美元,相應占比為7.2%、6.1%、5.8%。
從回報來看,今年三季度,共計42只私募基金以并購的方式成功退出,回籠金額約122.88億元。其中不乏有國資背景基金退出,如中鹽內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購青海發投堿業有限公司100%股權,青海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機構成功退出,回籠金額28.30億元。作為穩健且高效的資本退出方式,并購退出越來越受到投資人的認可。
長按識別二維碼,前往“場景匯”APP
免責聲明:每經路演·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30047187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