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17 01:26:30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 付克友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正在顯現,即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不斷升級,而“中國質造”正在推動中國品牌崛起。
這個事實來自中國質量(杭州)大會。在9月16日的開幕式上,共有99個組織和個人脫穎而出,斬獲第四屆中國質量獎及提名獎。
這是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表示中國致力于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不斷升級,以及體現中國質量的優秀企業和彰顯工匠精神的優秀個人不斷涌流,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本屆中國質量獎評選所凸顯的五個特點,可資為證。參評范圍廣泛,數量歷屆之最,說明質量基礎扎實,優中選優;外資企業首次參評并獲獎,體現中外質量管理充分交流,互鑒成果;獲獎組織中,民營及混合所有制企業占半壁江山,顯示民營經濟不斷迸發質量創新活力;為中小企業單設評選類別,體現高質量向經濟毛細血管滲透;有一批“鏈主”企業獲獎,表明標桿引領,推動了產業鏈的質量協同提升。
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面,而是中國質量的全面開花、立體呈現。這些斬獲中國質量獎的名單中,從京東方到中鐵工程,從美的集團到福耀玻璃,從博世汽車到北京空間飛行器……代表著不斷升級的“中國質造”,也代表著正在崛起的中國品牌。
當我們進入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也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進入了品牌經濟的時代。在經濟水平提升、中產階層崛起之后,消費者提出了越來越多的品牌需求,生產者也必須提供越來越好的品牌供給。
而品牌的最核心資產和最底層邏輯,就是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沒有高質量,就沒有好品牌。沒有中國質量,當然就沒有中國品牌。
好的品牌靠什么?靠知名度,靠美譽度,靠忠誠度,歸根結底靠質量。如果說品牌是靈魂,則質量是硬核。質量過硬,品牌過硬。質量沒保障,品牌就沒歸依。這是最淺顯的道理。
中國制造規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但曾幾何時,中國質量卻飽受爭議。處于產業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低,技術水平落后,缺乏自主品牌……沒有中國質量,當然就沒有中國品牌。所以,幾年前還有國人跑到日本搶購馬桶蓋的事;所以,也有蘋果手機在加州設計、中國組裝,拿走大部分利潤的事。
這也是中國政府為什么提出,要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要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所謂品質,就是質量加品牌。品質革命,根在質量,成于品牌。
第四屆中國質量獎獲獎名單,可以看著是這場質量提升行動和品質革命所結出的碩果。
這場品質革命,沒有終點。因為推動中國質量不斷提升,推動中國品牌不斷涌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這次中國質量大會的主題“質量數字綠色融合”,已經為未來中國的品質革命,指出了方向。
中國品質革命,必須依靠數字經濟。很顯然,今天是數字經濟的時代。數字化,代表創新,代表智能,代表高科技。沒有數字化,就沒有中國質量的不斷升級。數字化,提供了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條件,創造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也為中國企業提供品牌彎道超車的新契機,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爆發,正在重構全球價值鏈,也正在重構品質革命的邏輯。世界各國都紛紛搶占產業新賽道,中國也將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五大產業列為重點產業,推動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
中國品質革命,必須依靠綠色經濟。綠色經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一條主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中國也提出“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按照這個目標,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
當然,綠色經濟是一種新的發展方式,不僅要做“減法”,治理污染,也做“加法”和“乘法”,形成新的消費升級動能、經濟增長動能和創新發展動能。這也為產業和企業的質量提升、品牌崛起提供了新機遇、新舞臺。
最后,中國品質革命,必須依靠融合之道。所謂融合,包括內外的融合,即中國經濟和國際經濟的融合,也包括內部的融合,即中國經濟結構的融合。
中國產品走向國際,就要對標全球先進標準,當然就需要內外融合。因為國際市場是檢驗品質革命的“試金石”。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還要奮力追趕,不能故步自封,需要繼續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同時,也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好發展。
中國經濟內部的融合,可能更加重要,比如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線上經濟和線下經濟融合,以及區域經濟之間融合等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關鍵。數字化浪潮帶動新業態蓬勃發展,但如何讓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產業轉型升級,“融”出新動能,激發市場活力,優化經濟結構,創造全新發展模式,值得拭目以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