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5 20:50:39
◎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表示,數字碳中和、能源互聯網、物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在交通等領域的應用,將會推動大量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形成獨有的技術和商業模式,進而形成一批獨角獸企業,乃至一批行業平臺。
◎齊康分析稱,新時代節能減排需要各方力量都行動起來,包括個人低碳行為、企業上下游碳排放核算的基礎數據庫、核算方法還需要更多的參與,對區域和建筑及排放主體碳排放的動態監測也需要數字技術的加持。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魏官紅
“碳中和”是國之大計,數字經濟則是“十四五”發展的主旋律,數字化技術成為落實“雙碳”目標過程中的重要手段。而數字碳中和,正是數字化路徑和碳中和目標的有機結合。
眼下,各級政府、各家企業紛紛出臺減排目標和行動路線圖,那么,數字技術如何賦能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數字經濟如何驅動低碳轉型新跨越?數字生活如何引領綠色低碳新風尚?
2021年9月7日,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將在成都舉行。會議召開前夕,圍繞數字碳中和話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了上海碳交易市場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參與研究和組建上海碳交易市場架構的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
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您認為數字技術在驅動低碳轉型中的作用如何體現?如何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發展?
齊康:數字技術在驅動低碳轉型中將發揮多重作用。首先,數字碳中和將對低碳轉型發揮頂層設計作用,承擔路線圖和駕駛艙功能;其次,數字技術對于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將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新能源由于具有特有的波動性,需要建立源網荷儲的柔性互動,從而需要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提供精準預測,以及和用能需求智能匹配。此外,包括在交通等領域的低碳轉型過程中,大數據調度等數字技術的低碳應用潛力無窮。
在這其中,數字碳中和、能源互聯網、物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在交通等領域的應用,將會推動大量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形成獨有的技術和商業模式,進而形成一批獨角獸企業,乃至一批行業平臺。
NBD:您認為現下我們談數字碳中和的重要性在哪里?
齊康:數字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對“碳中和”、“碳達峰”進程進行數字化管理和表達也是應有之義。目前重點區域、重點企業正在大力建設碳排放數據管理監測平臺,“數智”控碳的數字化手段,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正在得到大力推廣,后續將成為碳排放數字化動態核算、數字碳中和的重要推動器。
NBD:您認為數字經濟在低碳綠色發展方面將發揮哪些重要作用?
齊康:電商、線上教育、視頻會議、線上醫療、云旅游、數字金融等數字經濟,是數字生活的載體和支撐,對于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降低了交通等相關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排放。
但同時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比如數字經濟催生了數據中心等大量基礎設施,也帶來了新增能耗。目前數據中心電量已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5%以上,并且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高速增長,成為影響能耗和碳排放達峰的關鍵變量。此外,電商快遞快速增長,由于塑料等包裝材料的循環化利用水平較低,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急需限制和控制使用、提升循環利用水平。
NBD:目前已有企業采用數字技術賦能低碳轉型,如支付寶的螞蟻森林推出“全民可參與公益林種樹實現森林碳匯”、綠色賬戶、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等模式,這種互動性比較強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向外界傳導了節能降碳意識,對此您怎么看?
齊康:目前,已有企業在實現數字碳中和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比如碳阻跡等公司積累了相關行為的碳足跡數據庫,開發了會議碳排放核算等系統,為會議活動等實現碳中和提供了基礎。支付寶開發螞蟻森林等也提供了促進森林碳匯的一種嘗試和方式,獲得了廣泛的反響和效果。
當然,這方面的實例還不夠多,還需要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新時代節能減排需要各方力量都行動起來,包括個人低碳行為、企業上下游碳排放核算的基礎數據庫、核算方法還需要更多的參與,對區域和建筑及排放主體碳排放的動態監測也需要數字技術的加持。
NBD:數字碳中和的實現意義何在?
齊康:當前,節能降耗成為各地政府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正是在這樣的轉型壓力下,數字碳中和倒逼著我們進入推進數字化改革、打造全球數字變革高地的關鍵期。數字碳中和將催生新一輪能源技術和產業革命,帶動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大潮。
NBD: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至今已滿月,市場對碳價格尤其關心,官方也表態要引進金融機構和做市商機制,您認為這些手段的加入對碳市場運營有何作用?
齊康:從已試點的碳交易市場的經驗來看,沒有引入專業投資機構的時候,市場很冷清,引入后市場活躍度才得到實質性提升。因此,全國碳市場要提升活躍度,真正發揮市場配置碳排放資源的基礎作用,也只有引入專業理性的投資機構,否則只能是初期零星的交易,以及履約期間的批量交易。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