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2 21:38:17
◎張近東建議:將品質升級、體驗升級作為鄉村商業消費升級的主要方向
◎他還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統籌規劃,把農村電商人才培訓作為系統工程。建立由政府、高校、電商企業聯動的電商人才培訓模式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王郁彪 每經編輯 文多
對于全國人大代表、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來說,今年已經是他連續第19年履職全國兩會。
3月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在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消費市場加速提質轉型的大背景下,張近東今年參加全國兩會提交的其中一份重要建議,就是大力推進技術賦能,實現農村零售業態升級。
與此同時,圍繞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張近東支招可通過線上線下渠道融合實現;針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近3000萬農民工出現的留鄉或二次返鄉問題,張近東也提出建議利用返鄉農民既熟悉互聯網,又兼為本地“熟人社會”一員的優勢,充分發揮農村小微零售業態升級帶來的新機遇,幫助留鄉農民創業創新,參與到農村消費升級大潮中。
記者了解到,在過去18年履職全國兩會期間,張近東已經13次聚焦流通領域、12次關注農村發展問題。
除此之外,在今年的5份建議中,張近東的聚焦點還包括如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的循環經濟;針對零售、電商、物流等行業痛點以及數字經濟發展,他同時提出了有關綠色物流、綠色消費、數據共享等多項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 圖片來源:蘇寧提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我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達30.4萬億元,與之相比,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僅為4.7萬億元。換言之,雖然農村常住人口5個多億,占全國總人口的四成,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卻只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3.38%。
張近東表示,城鄉消費巨大差距意味著,鄉村消費市場有著很大的成長空間。隨著農民收入增速不斷加快,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特別是在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后,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消費市場進入加速提質轉型的新發展階段。
然而在流通環節,在廣大鄉村下沉市場,傳統的小賣部仍然是零售的主要載體。全國630萬家夫妻老婆店占據40%的零售份額,構成中國商業的底色。經營模式傳統,供給體系滯后,缺乏有效的市場應對手段,這導致鄉村消費市場長期存在假冒偽劣商品橫行、質次價高、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成為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因素。
張近東建議,將品質升級、體驗升級作為鄉村商業消費升級的主要方向。發揮有線上線下融合成功經驗的大型零售實體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通過對農村小微零售企業的數字化賦能,引領帶動農村消費品質升級,充分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對于釋放農村消費活力,在張近東看來,最為高效便捷的辦法就是充分利用現有農村零售資源,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賦能,幫助農村實體小微零售商轉型升級,讓農村居民有機會就近買到物美價廉的正宗商品。
張近東進一步建議,政府通過資金扶持、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方式提供政策支持,鼓勵和支持有實力、有經驗的大型實體零售企業通過成熟的數字化賦能,對農村小微零售商進行全方位賦能。
除了線上線下形成合力,助力農產品上行外,加快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夯實農村消費升級基礎也已然刻不容緩。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國近3000萬農民工留鄉或二次返鄉,這是當前農村一個突出問題。張近東建議利用返鄉農民既熟悉互聯網,又是本地“熟人社會”一員的優勢,充分發揮農村小微零售業態升級帶來的新機遇,幫助留鄉農民創業創新,參與到農村消費升級大潮中。切實讓農民成為農村市場的主角,分享農村零售升級帶來的電商、物流、售后等全產業鏈發展紅利。
對此,張近東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統籌規劃,把農村電商人才培訓作為系統工程。建立由政府、高校、電商企業聯動的電商人才培訓模式。由政府來頂層設計,高校提供相應智力支持,掌握線上線下融合實踐經驗的大型零售企業進行實戰培訓。快速有效地培養出與實際應用“零距離”,與就業崗位“零適應期”的智慧零售“雙零人才”,為再造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農村實體零售夯實人才基礎。
圖片來源:攝圖網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總體穩健,經濟復蘇趨勢明顯,這為2021年家電消費市場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宏觀經濟基礎。此外,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20年全國報廢家電總量約1.37億臺,2021年預計將達到1.5億臺。再加上消費習慣的迭代,智能化、潮流化的新興家電3C商品市場有望在今年實現高速增長,以舊換新的需求預計也將水漲船高。
公開數據顯示,上一輪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開展十余年后,我國家電保有量已超過21億臺。大量傳統家電步入報廢或超期服務關口,帶來安全和健康隱患。據推算,僅2020年,就約有1.6億臺家電產品達到了安全使用年限,這在消費者的安全健康和使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隱患。一方面是大量傳統家電步入報廢或超期服務關口,帶來安全和健康隱患,另一方面是家電行業急需發展新動能。
針對此,張近東建議,由政府部門牽頭,聯合上游制造廠商、中游零售企業、下游回收處理廠家,建立更加嚴格的回收和拆解標準,共創綠色拆解、健康回收的循環經濟體系。針對家電回收市場目前存在的“人難找、價亂開、服務差”等痛點,張近東則建議,推動家電回收與各地主推的垃圾分類結合,對于廢舊大宗商品回收處理中心、回收運輸中轉站等,按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給予保障。
扎根消費領域三十年,除了綠色消費外,商品流通問題也一直是張近東關注的重點。
電商發展以及快遞業務量的高速增長,給電商及物流產業帶去了巨大機遇,但同時也給末端配送、快遞垃圾等提出了新的考驗。
記者梳理發現,在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全國兩會上,張近東均提出過關于綠色物流的建言。如2019年,張近東建議,建設智慧物流,鼓勵創新末端配送智能化技術,發展新能源車及無人車形成多層次配送網絡,提升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2018年,他建議大力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行動等。
然而,隨著我國提出在2060年前將二氧化碳凈排放量降到零、實現碳中和的發展目標,踐行綠色物流理念,推動物流節能減排已成為全社會共識。但一方面,單獨建立的綠色物流循環體系無法實現行業間循環,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實現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與環保相關的回收及處理過程相對專業且投入較大,企業獨立建設較為困難。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考量,張近東建議政府積極推進“后綠色物流時代”綠色物流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建議國家啟動綠色環保的立法工作,通過法律法規形式強制推行綠色物流體系建設;第二,建立類似于垃圾回收體系的公共包裝回收處理體系。
記者注意到,在過去的三年里,每年全國兩會,張近東都會提出關于數字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建言獻策。其中包括,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體系、共建共享數字中國開放平臺、加快數據安全保護等。
今年也不例外,特別是近一年來,防疫數據快速及時的互通、流轉與共享對積極防控新冠疫情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也讓社會各界進一步認識到,推動公共數據的互聯、無償共享,具有多重利好。不過,由于公共數據的無償共享從理論到實踐牽涉甚廣,實際推動落地仍面臨挑戰。例如,各級政府、組織、企業等數據標準不統一,接口錯綜復雜,導致有利于行業、社會發展的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無法深入展開等。
因此,張近東建議從以下方面推進公共數據的無償共享: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數據治理委員會,作為數據資源共享管理工作的領導機構,統籌規劃、協調推進數據共享的重大事項以及制定管理辦法和實施;建立國家級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全國數據的頂層管控;界定清晰的數據共享屬性和權益,實現數據的確權流通;加強數據資源無償共享、流通的安全性;組織公共數據無償共享的主管單位,對貢獻突出的組織、企業和個人,給予相應政策扶持發展,促進數據開放、共享在各行各業的落地進程,提升社會整體服務效率,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建立公共數據社會化共享的通識教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