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 2020-11-02 08:25:5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天黑得越來越早,開車回家的劉闖(化名)駛入居住的中信新城鹿圈路2號院,瞪大眼睛在夜色中努力尋找著車位。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小區里開始有了老年代步車,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老年代步車開始搶占機動車車位。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數量激增的老年代步車帶來了停車亂象。在小區里、在學校門口、在公園附近、在機動車停車位、在禁停區域,隨處可見亂停的老年代步車。記者分別采訪了交管部門、社區管理者和行業專家,得知因相關法規缺失,目前對老年代步車的管理還無法嚴格、到位。
中信新城鹿圈路2號院坐落在亦莊開發區涼水河西板塊,于2013年落成。整個小區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設施,都相對較新。“按理說,我們小區不應該存在停車難的問題。”劉闖說,小區地面車位不收費,住戶登記車牌就可以停,地下車庫400元錢一個月,“我數了數小區里的機動車,車位基本上應該是夠停的,可就是亂停亂占的現象太多。”
劉闖說的亂停亂占,主要指的就是老年代步車。記者上午在該小區里走訪,粗略統計發現,同一時間停著的老年代步車至少有30輛左右。老年代步車太多又亂停,居民有意見,小區物業也想了辦法——設置了專用車位。在小區3號樓附近,記者看到了“老年助力車停放區域”的標牌。有大約10輛老年代步車沿著路,停在這塊區域。
可是,這塊區域的面積與小區老年代步車的保有量嚴重不對等。“那塊地方根本不夠,停不下的都擠機動車停車位上來了。”記者到小區物業管理處詢問,這里的工作人員也只是搖搖頭:“怎么辦……全憑自覺唄。”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西城區建功南里小區。因為小區老年代步車數量眾多、隨意停放、影響出行,這里的居民早有意見。2019年12月,社區聯系物業在小區里規劃了專門車位,引導居民有序停車。時間過去還不到一年,記者在建功南里小區看到,4號、5號、6號樓之間設置的“非機動車、老年代步車、摩托車停放區域”內,已經停得滿滿當當。擠不進去的老年代步車只能見縫插針,擠占小區里的公共空間。
建功南里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對此表示:“自覺的,就停在專門的區域里。不自覺的,也沒轍。”
從建功南里小區北門出來,是白紙坊西街輔路,這里有一排路側停車位。已經覆蓋了電子收費系統,機動車只要停靠,就會被計時收費。但是一輛老年代步車停靠在車位里,因為沒有號牌,這輛車既占用了停車資源,還不用付費。
沿著白紙坊西街一路向東,道路慢慢變窄,車位也越來越緊張。在陶然亭公園北門附近,這里可供機動車停車的空間非常有限,路側大部分都是禁停區域。但是禁停標志對老年代步車無效,即便是緊靠著公交車站的地方,也有老年代步車停放。
“這公園幾個門都這樣。”家住陶然亭公園附近的老張,早就發現了老年代步車的亂停問題,“東門、南門,也是停了好多老年代步車。現在小汽車都怕貼條,不敢亂停,可是這老年代步車好像沒人管啊。”
無視禁停標志的老年代步車,在鼓樓西大街也有。作為一個熱門的改造街區,今年9月15日起,鼓樓西大街道路兩側全面禁止停放機動車,違停必罰。記者昨天傍晚在這里看到,高大的黃色隔離板把道路和人行道隔開,甚至連違停的條件都不再具備。但即便是這樣,還是有老年代步車頂著隔離板停在路邊。
老城區停車亂,新城區也不例外。在亦莊開發區的西環南路,緊挨著亦莊新城濱河森林公園。這里有幾個為公園而設置的停車場,其他位置對違停機動車處罰非常嚴格。記者在現場看到,有的機動車看起來是停在了停車場,但是因為車身沒有嚴格停入車位,探到了停車場邊緣,就被貼了條。不過,老年代步車依然在法網之外,停在禁停位置,也沒被貼條。
亦莊開發區交通大隊工作人員表示,因為沒有車牌,所以沒法對老年代步車貼條,有時候需要派執法人員用拖車把車輛清走。不過,他明確表示——老年代步車既不能上路,也不能停在機動車停車位上。
按照亦莊開發區交通大隊工作人員的說法,對老年代步車的違規行為會扣車處理,但目前北京市沒有明確的法規或文件給老年代步車定性。
記者調查時發現,駕駛老年代步車的不全都是老人,老人大概占了駕駛者的七成,剩下的都是中青年。在學校周圍,每到上學放學的時段,老年代步車就非常密集,這時候可以看到很多駕駛老年代步車的中青年家長。
下午3時30分,快到放學的時間,西城區實驗小學門前,接孩子的人群慢慢聚集。機動車禁止在學校門前停靠,但老年代步車不斷在此停靠,接到孩子再開走。
在學校東門對面的右安門內西街路口,老萬停下老年代步車,拿出手機,玩一會游戲,等著女兒放學。看起來40歲左右的老萬,從女兒一年級開始,就用老年代步車接送女兒上下學。今年女兒讀六年級,這已經是他的第三輛老年代步車。“這車的壽命就兩年,開壞了得換。”老萬很感謝老年代步車帶來的便利,“尤其馬上冬天了,早上天沒亮就上學,放學都天黑了,沒個車孩子太苦了。”老萬知道老年代步車不允許上路,但他6年來沒遇到交警執法。
在學校接孩子,老萬把車停在了禁停位置,回到小區他就停在樓下。“我們是老小區,我就住二樓,車停單元門口。充電就從家里甩一根電線出來。”老萬有駕照,他會盡量按照交規行駛,但行駛過程中,經常遭遇不懂交規的真正由老年人駕駛的老年代步車,“我知道現在這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沒辦法,我是真的需要,你看這些家長,也都跟我一樣。”記者跟老萬聊天的5分鐘時間,至少有10輛老年代步車在學校門前把孩子接走。
汽車行業專家田輝告訴記者,老年代步車的正式名稱應該是四輪低速電動車,目前,我國還沒有這種電動車的國家標準。
“眾所周知,電動自行車的新國標是2018年出臺的。但是四輪低速電動車沒有國標。所以,目前對老年代步車的管理暫時無法可依。”田輝介紹,在老年代步車的生產大省山東和河南,有些地市會頒發一種地方性的牌照,“那種‘電××××’號牌就是”,這種車輛只能在當地行駛。而在北京,老年代步車無法按照機動車管理,因為沒有機動車牌照。同時,這種四輪車也無法按照電動自行車或者摩托車標準管理。“有些駕駛者的出發點其實就是想鉆無法可依的空子。隨便開、隨便停,不繳停車費、不怕罰單。這些車還普遍沒有保險,當他們與行人發生碰撞時,行人理賠會遭遇麻煩。”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