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3 23:19:47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何劍嶺
昨日(9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權益,推動資本市場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等。
圍繞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會議部署了一系列舉措。這些舉措中既針對近年來在市場集中爆發的諸如實際控制人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違規擔保、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痛點”,也針對長期以來上市公司退出機制不夠完善這一“堵點”。此外,舉措還旨在為資本市場引進“源頭活水”,例如支持優質企業上市、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等。
數據來源:Wind、興業證券 楊靖制圖
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
會議指出,要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支持優質企業上市。健全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收購和分拆上市等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資、發債等制度。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
對于“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這一提法,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以往A股上市公司的戰略機構投資者,以國內機構為主體,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提法有較強的信號意義。
“這是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的信號,意味著國內上市公司的股權對于境外機構和國際資本可能會更為開放,尤其是在股權性質方面或有松綁的可能。這體現了中國資本市場敞開胸懷迎接國際資本和境外機構的一種姿態。”董登新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上市的科創板企業中,已經有孚能科技等部分企業在新股發行階段引入了外國戰略投資者。
此外,會議指出,要發揮部門合力加強監管。穩妥解決股票質押風險、違規占用資金、違規擔保等問題。對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大幅提高違法違規成本。
近年來,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違規擔保等在A股市場時有出現,諸如康美藥業、康得新等被實控人“掏空”的上市公司已給投資者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有分析認為,針對近年來在市場集中爆發的一系列“痛點”,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舉措將有利于凈化資本市場的生態環境,對保護投資者權益起到積極作用。
嚴厲打擊規避退市行為
針對上市公司的退出問題,會議指出,要完善標準,簡化程序,暢通渠道,健全上市公司多元化退出機制,嚴厲打擊規避退市行為。
近年來,決策層多次在會議中部署上市公司的退出機制問題。例如,今年7月11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的第三十六次會議就曾提出要深化退市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強化退市監管力度,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化、常態化退出機制。
最近,A股的上市公司數量突破了4000家大關,與此同時,A股歷史上累計退市的公司數量卻只有百余家。這種“進多出少”的局面被不少投資者視作“堵點”。
反觀境外成熟市場,上市公司呈現出的是一種“大進大出”的格局。據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統計,2009~2018年的10年間,美國資本市場共上市了2602家公司,同時也退市了2471家公司,其中2010~2018年的9年間每年退市的公司數量都超過了200家。此外,2010~2012年、2016年退市公司的數量甚至超過了IPO公司的數量,其中2011年退市公司的數量是IPO公司數量的2倍。
另據中金公司統計,從海外市場來看,絕大多數成熟市場都保證了一定的退市率,例如2007~2018年,美國紐交所上市公司退市率為6%;納斯達克退市率為7.8%;倫交所退市率為9.5%;加拿大TMX集團主板退市率為8.8%。
盡管從目前來看,今年將成為A股30年來退市公司數量最多的一年,不過距離市場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此前向記者表示:“常態化實施‘有進有出’‘動態淘汰’上市及退市綜合機制,有利于促進上市公司群體保持活力、提高質量,對資本市場融資、投資、交易、對外開放等各個環節實現‘正反饋’意義重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