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2 07:59:59
每經編輯|趙慶
自8月15日起,北京已經啟動了秋季高校返校工作。截至目前,50余萬大學生已經回到校園,融入正常的校園生活。北京各高校正逐步恢復教育教學秩序。同時,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也引發了廣泛關注。
“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相對封閉管理”如何落實?近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狄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趙罡、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晨光、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振韶回應大學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熱點話題。以下為部分內容節選:
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是對大學生群體的一種“歧視”?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 狄濤: 我們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是希望能成為學生的一種自律。應當看到高校的防控確實與社區和中小學不同,高校最大的特點是集體生活,同學們不僅吃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社區防控中行之有效的手段——戴口罩,在宿舍生活中就很難完全落實,要把風險降到最低,就是要從源頭上減少感染病毒的可能,這也是倡導“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考慮。
疫情期間,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一位同學做了一個校園疫情傳播的模型,如果有感染者進入校園,沒有被及時發現,那么大概一兩個禮拜的時間,可能就會造成聚集性的暴發,這種后果不堪設想。相比這樣的后果,我們校園防控的要求要更嚴一些。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生活在校園里,衛生、健康既是我們個人的事,也是集體的事,是學校的事,也是國家的事,我們應該主動地承擔起這樣的一種責任來,主動維護當前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自律的基礎上,把“非必要不出校”變成我們的一種自覺。
從近期北京高校學生回到校園的實際情況看,廣大師生對學校防控措施總體是理解和支持的。我們注意到,一些學生在網上確實也有些情緒,這其中既有部分學校政策宣傳不夠、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有個別學校執行政策存在僵化、一刀切的現象。我們要求學校設身處地地體驗學生生活,動態地調整防控措施,同時要充分溝通,形成師生共識。
倡導“非必要不出校”,從法律層面上講,這是否屬于違法行為?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王晨光: 這應該從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現實的公共衛生危機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我們面對的仍然是一個疫情的風險,而且這個風險的嚴重程度還是很大的。我們現在并沒有解除國家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階段,也就是我們法律上講的“應急階段”,我們現在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防控階段,叫“常態化防控階段”,零星的小的地區區域疫情的暴發仍然可能存在。
我們可以看到,每天聯防聯控機制的新聞發布,都有一些感染確診病人,那么因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這也提示我們目前仍然處于一個特殊的應急狀態,應急狀態就一定會有一些措施和我們一般的正常狀態下是不一樣的,這些措施會限制人的某些自由,但是有法律根據的。比如我們在高鐵上、飛機上要戴口罩,有嚴格的出入境管理,因為海外其他國家的疫情還很嚴重,這些都是現實。我們恢復了一定的社會生活、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但同時會有一些防控的限制,要隔位就坐,要控制人數,這都是為了防范疫情的復燃。
在這種情況下,各學校都恢復了開學,學生都回來了,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功,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螻蟻之穴,潰堤千里”,所以我們要防微杜漸,從小處做起,這也是每一個公民,包括我們在校大學生應盡的法律義務。我們在疫情防控的時候,要有一個平衡,哪些是更大的利益,哪些是暫時可以受到限制的一些自由,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疫情防控的所有措施,都是依法有據的,當然各個學校還要有更精細化的、靈活的一些舉措,這也是需要的。
“十一”假期能不能出去玩?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 吳尊友: 眼下已經復工復產,全面恢復正常的生活,大家當然可以出去玩。但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是要十分注意,因為外出旅行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一些陌生人,你并不清楚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旅行經歷。
前幾天報道的香港一個病人,他在第一撥疫情感染以后,到歐洲去旅行又感染了,是重復感染。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到一些陌生人比較多、人員比較雜的地方,還是要注意防范,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不要和陌生人交談,勤洗手……這些防控措施都是必須堅持的。同時,景點都有安全防護措施,比如進入景點需要掃安全碼,可以了解到你過去14天的旅行經歷,也為這些景點旅行加大了保險系數,所以也無須過分擔心。
9月3日,北京國際航班的復航工作已經啟動直航,這是不是也意味著很多的留學生包括外籍教師以及滯留境外的師生也能夠返校了?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 吳尊友: 目前國際形勢非常不樂觀,從3月份開始,全球疫情一路上揚,現在還處在高流行的態勢。3月底,全球每天報告數突破5萬,5月份,突破了10萬,到了7月份,全球每天報告數是20萬,現在每天報告數還是維持在20多萬的高水平。其中以美洲為主,世界基本上每個國家都發生了疫情,疫情形勢非常嚴峻。
由于留學生來自世界很多不同的國家,那些國家的疫情并不完全一樣,歐洲有些國家也出現了疫情反彈。留學生的回歸,也是各個高校在防控校園疫情當中,需要特別關注、特別重視的一個方面。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 狄濤: 上半年,我們已經把所有的留學生都納入了學校的防控體系。包括有些學校,在疫情嚴重期間,給留學生寄口罩、寄健康包,而且上半年所有的線上教學,留學生也都沒有中斷。現在,因為直航更方便留學生回歸校園,這將完全按照北京市的統一要求,對入境人員集中觀察14天,進行兩次核酸檢測。具體到學校,還要轉到學校的健康觀察點,再進行7天的健康監測。最重要的就是把所有防疫的具體的要求落到實處。
返校后,如何克服“疫后綜合征”?
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 宋振韶: 我有兩個建議想送給返校的大學生。首先,我覺得學生就是要學會接受,去接受疫情常態化防控的一個現實,當你能夠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包括接受學校一些管理上的措施,那么你的心態就不會抵觸,或者是對于當前的一些管理政策,就不會有極端反應。我們要珍惜這長達8個月抗擊疫情帶來的成果,心態上要積極,要想克服困難,必須同心協力。
其次,我建議學生做好“三個聚焦” 。第一,從積極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新冠肺炎的確是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響,但是我們也要在承認它的不利影響的同時,也要聚焦疫情帶來的正面意義,并將其化為優勢。當然,這并不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也不是一種鴕鳥政策,更多的是承認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味地只關注負面影響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而要主動看到積極因素并放平心態,思考如何將有利的一面擴大。第二,聚焦當下,人很容易身心不一,有時候身體在這里,思想卻跑去其他地方。比如:有些同學返校了還會想,要是沒有發生疫情就好了,人雖然在校,可情緒卻過分停留在過去,這樣極其容易產生懊悔情緒。同樣,也不能天天憂愁未來,比如擔憂今年的就業形勢、未來的工作方向會不會受很大的影響,從而變得焦慮。重要的是你要著眼現在,做好當下該做的,做到身心合一,放平心態。第三,聚焦學習、工作和生活本身,能夠聚焦當下的活動的話,我們內心會產生一種浮流,這種浮流的狀態其實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特別重要。
光明日報9月11日刊發了對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的專訪。以下為部分內容節選:
記者:據媒體報道和學生反映,部分高校在開學后對校園管理過于嚴格,導致“相對封閉管理”變成“全封閉”,“非必要不出校”變成“出校難”。“相對封閉管理”如何理解?
李奕: 事實上,我們說的相對封閉管理,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要嚴把校門關,無關人員禁止入校,任何人進入校園都應當嚴格落實身份核驗登記和體溫檢測。另一方面,倡導“非必要不出校”,但對于確有需要的,可以申請出校,學校要通過信息化等手段,簡化學生出校的申請審批程序,指導學生做好個人防護。
記者:當前社會輿論對于“嚴把校門關”基本達成了共識,目前矛盾的焦點主要出在“非必要不出校”上。其中最困擾大家的問題就是,到底哪些出校門的要求為“必要”,哪些為“非必要”?標準由誰來界定?
李奕: 要得到以上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就要理解提出“非必要不出校”這一舉措的目的和背景。
一方面,要理解提出“非必要不出校”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為了限制師生出入,實際上是為了明確每個離校人員的行動路徑和接觸對象,以實現出現異常情況第一時間篩查、追溯。這其實是“單元管理”模式的一種延伸。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當前我們的防疫工作,已經過渡到了疫情防控的“常態化狀態”。在這種常態化背景下,社會治理的特點是強調個人發揮自我的防控意識和承擔對社會的防疫責任。
因此,現階段高校的治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應從主要靠行政指令,慢慢轉變到多方溝通協作、激發每個人的主動性上來。
哪些情況出校算“必要”,哪些算“不必要”,高校不應通過制定“一刀切”的標準來對學生做出要求,而要通過和學生積極溝通,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實行“非必要不出校”的根本目的和必要性,引導每一個學生自己做出符合現階段防疫要求的判斷。
記者:高校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非必要不出校”?具體怎么操作?
李奕: 學校應引導學生認識到,當前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恢復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作為學生,在疫情風險仍未完全解除的當下,應將主要精力聚焦在學習、研究上,有一些外出娛樂、旅游、健身活動的安排,可以做一些適當的壓縮和調整。
舉例來說,現階段大家普遍認為“必要”的事,主要有教育教學、科研、就業、校際之間的學術交流,還有生活當中必須做的一些事,比如生病去醫院等。具體到每個學生,“必要”與“非必要”的情況可能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和學校安排,作出理性判斷。
在這方面,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例如清華大學目前實行的就是備案制,學生離校,只需在在線系統中提前報告出校事由、出行軌跡、進出校時間等相關信息,提前報備后,無須審批即可進出校園。這樣做看似缺少對學生的約束,但通過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激發每個人做好防疫的自覺,最終反而能將防疫舉措落到實處。
記者:一些學生反映,為什么學校對學生提“非必要不出校”,但對老師職工沒有這方面的要求。如何看待?
李奕: 這需要高校處理好對學生管理和對教職員工管理之間的關系。
在大部分情況下,對學生和老師、職工的防疫管理應該實行統一的標準,而不是說老師、職工可以完全自由出入,學生就要嚴格管理、“一刀切”不讓出去。對老師、職工也應該提倡“兩點一線”,非必要的聚會和活動不參加,盡量跟對學生的管理要求靠近。但是大部分老師職工住在校外,決定了在管理上沒法和學生完全一致。這里就需要通過多方溝通,取得相互的理解。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光明日報、央視新聞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