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08 23:02:20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創業板炒作熱度不減,9月8日全天3374.55億元的成交額比滬市多出172.25億元,而創業板的換手率已接近滬市的5倍。
低市值、低股價個股成為主要炒作對象。截至9月8日收盤,除千山退外,“3元股”已從創業板消失,照這個趨勢,4元股也將在9月9日作別創業板。
有觀點認為,創業板20%的漲跌幅形成了強大的虹吸效應,將資金從其他板塊抽走,壓制了其他板塊的表現。
不過,目前數據并不支持這一點。8月21日,滬市成交額3613億元,9月8日為3202億元,減少的約400億元不足以解釋創業板同期增加的1700億元成交額。即便將20%漲跌幅擴展到全市場,也并不能解決大盤股交投低迷的現狀。
筆者認為,創業板低價股炒作固然有非理性的一面,但也是當下市況下可以理解的行為。銀行等低估值大盤股業績承壓,除非有大規模增量資金進入,否則很難產生賺錢效應;科技、消費、醫藥等優質白馬股,也早已被扎堆的機構推到泡沫區間。哪里有賺錢效應,就往哪里走,這是資金的天性。
不過,資金流入垃圾股,顯然實現不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也不符合創業板注冊制的改革初衷。那么,如何讓市場回歸理性?目前來看,監管層已履行了自身職責,對于漲幅過大的股票進行了問詢,昨日晚間,深交所再次要求天山生物停牌核查,風險提示已經足夠。同時,監管層還在嚴密監控高風險個股,確認沒有人利用資金和信息優勢操縱股價,讓市場自我運行。
筆者相信,只要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垃圾股、績差股被市場出清就是遲早的事情,因為這是健康監管環境下,理性市場的必然選擇。注冊制框架下,創業板退市制度更簡潔快速,炒作空間被大幅壓縮,其他績差股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被資金舍棄,屆時非理性炒作之風自會沉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