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23 23:14:54
在武漢大學醫(yī)學部基礎醫(yī)學院病毒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占秋看來,百事可樂和薯片不可能傳播新冠病毒。而隨著北京累計確診病例增加,外界也在思考,這輪疫情中病毒的感染性是否增強了?楊占秋稱,“我認為需要考慮這種可能性。”
每經記者 鄭潔 每經編輯 魏官紅
“一覺醒來,我爸‘幸災樂禍’地對我說現(xiàn)在不能吃樂事薯片了。啊,這一定是在夢里。”6月22日一早,如此“哀鳴”在社交網絡上此起彼伏。
6月21日,百事(中國)位于北京大興磁魏路分廠出現(xiàn)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當日下午到晚間,百事(中國)連發(fā)三份聲明,分別就百事可樂飲料、樂事薯片的安全性進行了正面回應。6月23日,國家衛(wèi)健委專家組專家李鳳琴明確表示,新冠病毒不會在食品間傳播。
雖然能放下心來繼續(xù)吃薯片喝可樂,但目前,北京新發(fā)地的病毒溯源尚未最終解密。6月11日起,北京12天累計新增確診249人,天津、浙江、四川等地也發(fā)現(xiàn)多例北京新發(fā)地關聯(lián)病例,無疑為各地流行病學溯源調查增加了難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22日下午北京市疾控中心通報的確診病例中,有多名患者主要活動軌跡既無新發(fā)地直接接觸史,又非確診病例密接者。
這是否說明北京的疫情進入社區(qū)感染階段?新冠病毒傳染性變強了嗎?此次北京新發(fā)地確診病例的病毒是“人傳人”還是“物傳人”?哪個可能性更大點?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武漢大學醫(yī)學部基礎醫(yī)學院病毒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占秋。
6月11日,北京市西城區(qū)唐先生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這是在時隔55天之后,北京再度出現(xiàn)本地病例。通過對唐先生的流調,北京新發(fā)地被疾控部門鎖定為重點地區(qū)。新發(fā)地批發(fā)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稱,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
從三文魚到可樂薯片,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對食物的質疑周期:各地三文魚紛紛下架,進口生鮮行業(yè)損失不菲;盡管百事公司積極回應,輿論仍對薯片和可樂存疑。
在楊占秋看來,百事可樂和薯片不可能傳播新冠病毒。事實上,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以及歐美多國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均明確指出,冠狀病毒在物體表面的存活率極低,從歷經數(shù)日運輸?shù)漠a品或包裝上感染該病毒的風險極低。
另一方面,6月16日,全國政協(xié)在上海就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機制開展專題調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透露,北京這次疫情很可能不是5月底、6月初才出現(xiàn)的病人,很可能要提前推一個月。
這是否表明,最晚從4月底起,新冠病毒在北京已經存在于一條隱性傳播鏈?
對此,楊占秋持有不同觀點。楊占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管是否有新冠肺炎的癥狀,感染都是同時發(fā)生的,不存在無癥或輕癥感染者感染早一步出現(xiàn)的情況。”
對于一些專家給出的查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抗體的溯源方式,楊占秋也并不認同。他認為,目前從抗體溯源并不一定能確定對方是否是在此次疫情中感染,總體來說意義不大。“不管是否已經變異,新冠病毒產生的都是同樣的抗體”。
由此,病毒基因序列的公開似乎成為此次疫情流調溯源的一個路徑。
6月18日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tǒng)”發(fā)布了3條北京新發(fā)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shù)據,分別為北京市確診病例基因組序列數(shù)據(NMDC60013902-01、NMDC60013903-02)以及環(huán)境樣本基因組序列數(shù)據(NMDC60013903-03)。
根據公開報道,這3個序列落在一個進化簇中,該簇包含了很多來自歐洲的樣本,和2020年3月19日~20日采樣的3個輸入北京的病毒的基因序列不一樣。在全球冠狀病毒的進化架構中,和這3個北京的新冠病毒序列最接近的為來自捷克、中國臺灣、希臘和葡萄牙的新冠序列。
當?shù)貢r間6月19日,WHO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目前有不同毒株在傳播,不代表疾病來自歐洲,很有可能此次病毒由北京以外輸入,現(xiàn)在重要的是要確定何時傳入以及病毒傳播鏈。也就是說,此次北京疫情輸入性病例可能性更大,但與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序列類似,暫且無法定論它起源于何處,何時傳入北京的。
那么,如果是輸入性病例,接近歐洲流行毒株的病毒怎么“跑到”北京去的?近日,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共衛(wèi)生專家組成員吳凡表示,無非幾種可能:人帶進來,各種產品、食物鏈帶進來。當一位感染者進來后,污染了新發(fā)地市場的環(huán)境,然后病毒在環(huán)境中不斷繁殖,到達一定量時,由于部分人有了共同暴露因素,進而造成了暴發(fā)。
然而,到底是人傳人還是物傳人,楊占秋認為,還未有定論。
6月23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曾曉芃通報:6月22日0時至24時,北京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例。隨著累計確診病例增加,也引發(fā)了另一個問題:這輪疫情中病毒的感染性是否增強了?
“我認為需要考慮這種可能性。”楊占秋向記者表示,“歐洲本身(出現(xiàn)了)大流行,病例多,死亡率也高,不僅說明病毒不同,也足以說明比今年初武漢的新冠病毒傳播能力要強,既然是輸入性病毒,需要考慮是否在本輪北京的疫情中,病毒的感染性與傳播能力已經增強。”
據公開報道,通過數(shù)據比對發(fā)現(xiàn),上述3組序列均帶有D614G突變。攜帶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自今年2月份出現(xiàn)以來,在歐美地區(qū)不斷傳播,到今年5月,已經成為世界主流毒株。據公開報道,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病毒學家Hyeryun Choe團隊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fā)表的最新研究表明,在整個歐洲和美國流行的SARS-CoV-2變異體中的微小基因突變,有可能增加冠狀病毒上刺突蛋白的數(shù)量,這將大大提高該病毒感染力,其感染人細胞的能力提高9倍至10倍。
新冠病毒的刺突S蛋白是介導其進入宿主細胞的蛋白,也是疫苗和藥物研發(fā)的主要靶標之一。D614G變異指的是新冠病毒的第614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變成了甘氨酸(G),因此變異毒株也可稱作G614,而老毒株被稱為D614。
對此,中國學者亦有研究和闡述。據澎湃新聞報道,當?shù)貢r間6月20日,重慶醫(y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黃愛龍團隊在醫(yī)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發(fā)表論文,詳細闡述了新冠病毒S蛋白在614位置的顯性突變(D614G突變)。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所屬的RNA病毒突變率極高,這可能助長傳播和毒性。
“但并不是所有帶有位點突變的冠狀病毒感染人的能力都會增強。”楊占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病毒位點的致病性和病毒基因特點有關系,也就是跟它的結構有關系,但還是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去證明。”
北京的3個病毒基因序列雖然接近,但都不相同。業(yè)內有聲音認為,這暗示在本輪北京的疫情暴發(fā)之前,新冠病毒可能已經在北京社區(qū)里默默傳播了一段時間。
值得警惕的是,在6月22日下午北京市疾控中心通報的確診病例中,有多名患者主要活動軌跡既無新發(fā)地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直接接觸史,又非確診病例密接者,這是否說明北京進入了社區(qū)傳播范疇?楊占秋認為目前不能下此結論,”需要進一步調查這些病例的生活軌跡,特別是有無間接接觸。”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份,IBM AI醫(yī)療團隊在一項研究中警告稱,D614G突變可能會降低針對該病毒刺突蛋白的疫苗計劃有效性。
黃愛龍教授團隊也指出,鑒于SARS-CoV-2 RNA基因組的進化性質,可能需要進一步考慮抗體治療和疫苗設計,以適應D614G和其他可能影響病毒免疫原性的突變。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