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31 20:10:48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宋思艱
現實版鋼鐵俠再次讓全球矚目。
9年之后,美國再次啟動載人航天。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次啟動項目的不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而是馬斯克的商業航天公司SpaceX。
當地時間5月30日15時22分(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時22分),搭載兩名美國宇航員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發射成功,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過了約10分鐘,獵鷹9號也在完成任務后落地,這也是SpaceX成立18年來第一次把人類送上太空。
對于商業航天從業者,SpaceX載人發射成功為全球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立下新的里程碑。這是一個讓他們振奮的不眠夜,無數人守在直播間見證此次發射過程,也引發業界高度關注和認真思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采訪后注意到,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發射成功讓民營商業航天未來有了更多的業務拓展空間,但更應關注SpaceX曾經踩過的“坑”,且繼續關注如何降低成本等因素,才能進一步推動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
當地時間5月30日15時22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旗下的龍飛船,搭載兩名宇航員成功升空。
據央視新聞報道,本次發射原定于當地時間27日進行,但當日由于天氣原因,擔心接觸雷電,發射在最后時刻取消改期至本次發射時間。美國航天局29日早些時候稱,這一時間發射的可能性是50%。據美國媒體報道,當天發射前天氣狀況“良好”。
事實上,這并非SpaceX第一次引起行業關注。早在2018年,SpaceX首次成功發射全球載重量最大的火箭Falcon Heavy(重型獵鷹),進入全球商業發射市場。FAA(美國聯邦航空局)統計數據顯示,SpaceX在全球商業火箭發射市場的市占率從2013年的13%上升至2018年的52%。
隨著SpaceX在商業化方面的嘗試,吸引了包括Blue Origin(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投資)在內的全球創業加入商業火箭市場。與此同時,2015年左右,中國市場也涌現出藍箭航天、星際榮耀、零壹空間、深藍航天、翎客航天、九天微星、銀河航天等一大批民營商業航天公司。
而在這兩年的探索中,多家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嘗試發射火箭。星際榮耀的雙曲線1號已成功入軌發射,藍箭航天的天鵲發動機(80t推力)已成功完成100%推力100秒試車。摩根士丹利認為,到2040年左右,“太空工業”產值增長超過萬億美元。
“載人航天與深空探測是航天中技術水平要求最高的領域,商業公司進入載人航天領域,充分證明了商業航天公司的技術水平能夠承擔最高難度的航天任務。”對此,星際榮耀總體工程師陳亮博士表示,SpaceX龍飛船載人飛行發射是商業航天公司首次進入載人航天領域,是商業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也開啟了人類載人航天事業的新篇章。
九天微星創始人兼CEO謝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成功發射再次提振了商業航天從業者的信心。但與海外相比,國內商業航天載人發射還有一段距離要走。從時間路徑看,SpaceX于2002年成立,而國內商業航天公司大多在2015年前后左右成立,因而可能還有10年左右的距離要走。
“SpaceX此次的成功也讓商業航天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謝濤表示,SpaceX的成功,一方面意味著經過多年技術積累,航天新場景逐漸出現;另一方面,隨著行業發展,航天技術的邊界在不斷開放,創業公司也能在技術方面獲得較大突破,也給商業航天領域從業者帶來更多的激勵,為行業注入信心。
事實上,商業航天已經覆蓋衛星、火箭、地面設備、各類衛星的應用(包括通信、遙感、導航等)、空間站貨運補給等各個領域,現在又多了載人航天,未來還將進入深空探測領域。
行業資訊公司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世界初創商業航天公司投資總額達57億美元,超過了2018年的35億美元。對于這一數據,陳亮解讀道,雖然2019年全球經濟并不好,但商業航天領域投資反而逆向增長,足以看出國際市場對商業航天的期待。
在陳亮看來,作為中國航天的新生力量和有益補充,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在國家政策和市場競爭下,進入規范、有序發展的新階段。富有遠見的資本市場給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持。此外,在資本推動下,國內商業航天公司逐漸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那么,國內商業航天公司的突破點何在?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國內商業航天公司的起步時間比SpaceX晚一些。但在此前,隨著藍箭航天、零壹空間、星際榮耀等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相繼發射火箭,整個行業的競爭和發展態勢也十分激烈。未來,國內商業航天公司載人航天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思考:技術積累的可行性、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度、發射成本和商業盈利條件。從目前看,載人航天也可先從不入軌的太空旅游等項目嘗試,積累足夠經驗后,再逐步向入軌載人航天過渡。
“載人龍的發射讓SpaceX具備了從火箭到載人飛船的完整商業載人航天能力,為后續的實現全流程商業化的近地軌道太空旅游建立了基礎,為商業航天開拓了新的業務增長點。”陳亮表示,這次成功充分驗證了商業航天公司可承擔重大國家任務的合作模式,對各國商業航天發展和商業航天的政策制定都會有示范效應,進而極大激發商業航天的發展活力。
而謝濤認為,國內商業航天還處于初級階段,生命周期處于兒童時代。未來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幾點:商用火箭回收、衛星互聯網、載人航天、太空采礦、太空移民。目前,在商業火箭回收、衛星互聯網方面均有較多探索案例。此次SpaceX成功發射龍飛船,也讓國內商業航天公司有了新的趕超目標。
各界紛紛熱議SpaceX之余,也有人提醒對行業應保持一份冷靜。楊宇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SpaceX的成功無疑給予了整個商業航天行業更多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欣喜之余,民營商業航天從業者更應該保持一份理性。
“航天產業是高精尖技術,行業門檻一直較高,發展過程中最核心的關鍵因素依然是人才。”楊宇光表示,馬斯克的團隊中也有很多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等重要航天機構擁有工作經驗,且參與過多個重要項目的專家和技術人員。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成功絕非一蹴而就。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每一次獲取突破和成功的背后,均離不開國家航天技術幾十年的積累基礎。
另一方面,此次成功的背后,SpaceX也經歷過多次失敗和教訓。
就在發射前一天,美國當地時間5月29日13時49分,SpaceX星際飛船SN4原型機在得克薩斯州測試場測試時發生爆炸。此次爆炸并非星際飛船第一次出事故,此前,SpaceX星際飛船原型機的三個測試版本無一幸免,測試均以失敗告終。
“沒有任何成功可以被簡單地復制。”楊宇光表示,在為SpaceX喝彩的同時,更應該銘記SpaceX曾經踩過的“坑”,經歷的失敗,整個行業才能走得更加穩健。
楊宇光還表示,發射成功之后,怎樣降低發射成本也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近年來,SpaceX發展了運載火箭可重復使用技術,使發射成本進一步降低。但載人航天除了發射推進劑等固定成本,還面臨航天器折舊、人力資源、火箭回收后檢測維修更換等問題。
若按馬斯克的暢想,如果將地球人送上火星,除了一般發射中的成本投入,還需解決防輻射等方面的問題。因而要降低發射成本,依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陳亮表示,目前還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商業航天的發展需要國家政策進一步支持,讓其能為國家項目貢獻更多力量;中國商業航天需要進一步挖掘增量市場,包括衛星應用領域、太空旅游等;商業航天企業需要通過成本控制和技術創新實現競爭力的提升。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