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2 16:00:48
每經記者 李玉雯 每經編輯 劉野
近年來,以大數據、區塊鏈、AI等為代表的信息科技與金融行業的融合日益加深。金融服務得以提質增效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風險與挑戰。如何做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平衡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已經成為社會愈發關注的話題。
12月12日,在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聯合主辦的“2019中國金融科技上海高峰論壇”上,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當前科技和金融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金融監管要把握好方法和尺度,堅持持牌經營、依法合規、權益保護的監管原則,做到安全和發展并重。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李偉看來,當前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科技和金融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兩者相互促進、螺旋快速迭代,智能投顧、5G網點、刷臉支付等新的產品、新的業態層出不窮。“大家認為已經進入到不創新就會被淘汰、創新慢也會被淘汰的階段。金融科技的創新,已經成為金融業、金融機構轉型升級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
與此同時,這一領域的風險隱患也更大了。李偉指出,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產品網絡化、數字化發展,金融服務更加虛擬、業務邊界更加模糊,金融地點更加開放。不同的業務相互關聯滲透,在給金融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使得金融風險打破了傳導的限制,風險效益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越來越多用戶聚集某一個場景之下,數據也加速集中于少數寡頭,信息安全風險加大,由于技術因素帶來的風險越來越多。
在此背景下,李偉指出,金融監管要把握好方法和尺度,堅持安全和發展并重,我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之路要堅持以下三方面原則。
首先,堅持持牌經營。金融科技本質是金融,因此只有持牌機構才能通過金融科技提供創新的金融服務產品。“要做金融科技的創新服務必須要持牌”,科技公司可以通過提供技術支持、技術解決方案等方式和持牌金融機構合作參與金融科技的創新。
其次,堅持依法合規。金融機構必須依法合規管控好新技術創新應用帶來的隱患,確保創新不偏離規范。
最后,堅持權益保護。秉承以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建立健全與金融科技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切實保障金融消費者資金支配權、信息安全權、知情權等合法權益。比如信息安全權,“個人敏感信息不能說拿就拿,說用就用,說給別人就給別人,這是不行的”,李偉表示。
據了解,基于以上原則,央行探索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創新金融體系,按照先試點再推的策略,已在北京已經率先進行了試點工作,重點從設置監管方式、構建金融創新安全防線、提升數字化監管能力等方面營造普惠、開放的金融發展環境。
在構建金融創新安全防線方面,李偉表示,需打造涵蓋行業監管、社會監督、協會自律、機構自治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四道防線,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
其中,在協會自律方面,李偉表示,行業協會在治理體系中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配合監管部門做好投訴、受理、培訓等工作,及時采取自律懲戒措施,為監管要求落地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撐。
李偉提到,前段時間在對APP進行整治過程中有一百多個APP下架,金融APP是重災區,后續央行和互聯網金融協會會加快推動備案注冊的制度,加強對金融APP測評、認證工作,同時也會聯合相關部委,采取聯動措施,對于不符合規定、有著重大風險隱患的APP及時采取下架措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