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17 15:14:45
當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地進行,但轉型之路上也有很多困難。8月16日,IDC聯合深信服舉辦了一場圍繞“數字化轉型”開展的“暢想”創新大會。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現場表示,數字化轉型至今仍未過時。
每經記者 宗旭 每經編輯 梁梟
數字化轉型是當下熱門詞匯之一。此前,國際數據公司(IDC)曾做過一項調查,對象是2000位跨國企業的CEO。調查結果顯示,至2018年,三分之二的全球1000強企業以及半數的中國1000強企業,都已經將數字化轉型作為企業的戰略核心。
盡管如此,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8月16日,IDC聯合深信服(300454,SZ)舉辦了一場圍繞“數字化轉型”開展的“暢想”創新大會。關于數字化轉型,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在演講之初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2019年年初,曾經有企業問武連峰: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經談了三四年了,現在再談是不是已經過時了?
對這一疑問,武連峰在現場給出了回答——并沒有過時。即使到2027年,也只有75%的企業才能全面實現數字化轉型,因此IDC把數字化轉型看成未來的“十年旅程”。
▲“暢想”創新大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宗旭 攝
那么,阻礙數字化轉型進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武連峰表示,宏觀上,未能建立自上而下的清晰轉型目標,包括組織架構和企業文化;對新技術、新平臺缺少跟蹤、評估和引入策略。
“當然,在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也有更具體的體現。比如,上下認知差異大,差異大就很難形成公司的整體數字化轉型戰略;再比如,很多公司預算不足,預算不足的核心原因是數字化轉型沒有給業務真正體現出價值。”武連峰說道。
在分析以上種種原因時,武連峰特別提到了一點:缺乏合適的數字化轉型戰略和伙伴。
眾所周知,非數字原生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平臺的建設過程當中,需要采購大量的軟硬件系統產品,但是當前市場上的數字化轉型產品解決方案普遍存在一個問題。
“絕大多數廠商還是從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角度出發,更多地想推廣自己的產品跟服務,沒有完全替用戶的業務發展戰略考慮。缺乏適合的生態合作伙伴,將最終導致數字化轉型陷入閉門造車的尷尬境地,從而難以獲得成功。”武連峰指出。
中國IT市場規模龐大,數字化轉型仍處在上升階段,企業更新換代帶來的紅利對于IT廠商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也是一塊令人垂涎的“肥肉”。
根據IDC《數字經濟和市場IT支出預測報告》,到2021年,全球面向數字化轉型的IT支出將由2018年的1.3萬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2.1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占比持續提高,其可預計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為了更貼近用戶需求、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許多廠商提出了“生態”的概念。比如阿里云推出的“云合100”伙伴計劃、SaaS加速器計劃,騰訊云也號稱攜手超6000家合作伙伴為政務、金融、零售、教育等垂直行業客戶提供服務。
為了明確自己的邊界、打消第三方顧慮,有廠商甚至提出了“被集成”的概念。今年三月份,在北京阿里云峰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期待“被集成”。
其實,“被集成”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而就在張建鋒提出“被集成”的同一天,在華為中國生態合作伙伴大會上,華為也提出了“Huawei Inside”的概念,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本次“暢想”創新大會上,深信服也提出了“被集成”。但不同之處在于,除了“被集成”,深信服還提出了“集成”的概念。
深信服副總裁陳彥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深信服的邊界是做平臺,不碰上層的應用。“以華為為例,華為也不碰上層應用,深信服的負載均衡做得很好,華為不做,可以集成我們的。另一方面,深信服是做超融合的,不碰底層的服務器,那么華為就相當于我們的基石。”
“被集成”也好,“集成”也罷,都是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不久前,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阿里、騰訊、中國電信、AWS、百度和華為占據了80.2%的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在外界看來,云計算市場,馬太效應已經出現。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