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07 17:11:01
對于數字時代,浪潮集團智慧城市事業本部副總經理張新法認為,數字時代,生產資料就是數據、生產工具就是AI、貨幣就是虛擬幣、生產關系是區塊鏈。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攝影報道 每經實習編輯 湯輝
智慧城市可以說是眼下最火的概念之一,也是各家“云”廠商的必爭之地。這個目前只能看到投入、看不到產出的領域,為什么有這么多家公司涌入?
原因無他,唯數據爾。8月6日,在成都舉辦的浪潮2019云數智中國行技術與應用峰會上,浪潮集團執行總裁陳東風、浪潮集團智慧城市事業本部副總經理張新法等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
浪潮2019云數智中國行技術與應用峰會 浪潮執行總裁陳東風演講
“大家知道,傳統經濟的勞動對象主要是土地,工業時代也需要土地,而我們數字經濟的勞動對象,主要是數據。”陳東風說,傳統的土地用完就沒有了,而數據這種勞動對象具有自生長性,在應用過程當中就會不斷產生數據,是無限的。持續挖掘大數據的潛能,會推動數字經濟的快速成長。
張新法還做了一些有趣的類比:“在房地產時代,大家都在搶土地,而數字時代,大家都在搶‘云’,這跟過去搶地的邏輯是一樣的。”張新法說,做物理城市,必須有土地,做智慧城市,必須有“云”。
“數字時代,生產資料就是數據、生產工具就是AI、貨幣就是虛擬幣、生產關系是區塊鏈。”張新法說,“至于5G,那是數字時代的高鐵。”
顯然,智慧城市已經成了未來幾十年全球城市建設的風向標。也許正是看到了這個領域的巨大潛力,無論是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全球巨頭,還是國內的騰訊、阿里、華為、浪潮等科技大佬,都展開了對智慧城市的激烈爭奪戰,當然,各自的方向與路徑都不同。
“智慧城市現在轟轟烈烈,但是我認為真正有效果,能為城市治理發揮真正作用的,說實在的并不多。”陳東風說。關于智慧城市,很常見的說法就是“向服務轉型”,那么向服務轉型的核心是什么?“我們認為是‘流程再造’,要重新構造傳統業務模式下的流程。我們的行政管理流程再造優化了數字政府,我們的城市治理流程的再造做實了我們的智慧城市。”
陳東風舉了幾個例子:比如健康醫療領域,目前掛號及取報告實現了IT化,但未來,核心的健康醫療服務怎么搬到線上?比如排長隊掛號,找到大夫,開了化驗單,又排長隊化驗,這些流程都很長,能否先在線上做好問診,直接拿著化驗結果去找大夫?比如辦理老年證,是不是不需要自己去辦理,一到60歲,政府的數據自動識別并主動把證件發下來?流程重塑就變成一個主動選擇,是一種智能化的服務。
在陳東風看來,智慧城市的形成,就是一個城市的“感知”升級的過程。園林、城管、衛生、交通、治安,都需要接入平臺,重新改造流程。比如一棵樹被刮斷,城市的攝像頭、巡視員、市民,都可以上傳資料,牽扯到的各個部門比如園林、道路、電力等各自的流程,怎樣貫穿起來,打造任務總線,解決問題,這是流程再造的核心。
浪潮2019云數智中國行技術與應用峰會 浪潮執行總裁陳東風演講
在流程再造的過程中,難點在哪里?
“是數據的整合。數據越聚合,可供耕作、挖掘的潛力就越大。”陳東風說,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各部門的數據并不容易共享。“技術本身不是難點,部門之間相互開放和數據共享,我認為這是最大的難點。大家往往以各種理由,安全、保密等一系列理由,不愿意開放數據。”如在健康醫療方面,醫院不愿意把數據拿出來,特別是大醫院。就此,陳東風介紹,在天津已做了數據整合,再把數據提供給醫院做科研,醫院逐步嘗到甜頭后,就愿意把數據拿出來了。
按照浪潮的理念,希望跟政府一起、跟衛健委等一起把數據融合起來,而且融合的是“全量”的數據,不是某一個專業、某一個病種的數據,也不是某一類的數據,而是全量數據全部采集。浪潮在做的,除了To B、To C、To G(政府),還有To H(醫院)。
“我們希望我們的技術,加上政府的管理職責,當然也加上一些市場化的手段,引導大家、鼓勵大家把數據共享起來。”陳東風提了幾個建議:“第一,從技術的角度,從安全保障和隱私保護方面打消顧慮,當然這背后也要有一系列保障措施;第二,要有一些市場化的手段,讓他感受到數據共享帶來的價值;第三,有適當的行政手段或者是政府的要求,國家也在推動,我覺得力度會越來越大;第四,說得更遠一點,是數據的立法,比如說醫療數據到底是誰的,現在也不是很明確。”
面對巨大的市場,群雄逐鹿自然是難免的。浪潮是最早提出“智慧城市運營商”概念的企業。而據了解,從去年年底到現在,僅僅在成都發布“智慧城市”相關業務平臺的企業就超過三家,那么,會有哪家最終一統江湖嗎?
“我覺得智慧城市的運營商也可以是多家,我們電信運營商還有好幾家呢。”陳東風說,浪潮與多家互聯網企業也有很多合作,第一浪潮提供了IT的基礎設施,第二消費互聯網巨頭都在轉向產業互聯網。“實際上,產業互聯網就是浪潮原來在從事的那些事情,所以我們的合作很多。我覺得合作大于競爭,因為市場太大了,而且合作更好,真正惡性的競爭我認為還沒有。”
市場究竟有多大?陳東風舉了個例子:“有一個專家模型表明,在健康醫療大數據上,每投入一塊錢,會產生出300倍的健康醫療產值。”他說,市場規模非常大,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都大有可為,大家積極性很高,也相信每一個廠商都會有很好發展,當地經濟也會得到很大提升。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